重庆主城区乡村植物造景配置设计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本质包括乡村景观[1]。而乡村植物景观是乡村风貌的体现,亦是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安全、生活质量、产业发展以及村民幸福感提升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对乡村植物配置模式进行研究。范宁等提出乡村聚落绿化应以片区绿化为主体,以路网和水网绿化为骨架[2],刘浩然等将寒地乡村绿地模式分为四类:块状+锲型绿地模式、带状+块状型绿地模式、点状+线状+块状型绿地模式以及综合型绿地配置模式[3];朱惜晨等提倡新农村植物景观要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文特点[5];方明等提出要充分利用农田大背景,综合布置庭院绿地、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和宅间绿地;马存琛等将乡村绿化分为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并根据庭院、道路、公共空间等不同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模式[4]。
本文以当代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地区乡村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模式,探讨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为乡村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1/调查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
重庆市主城区经纬度为东经106°14’36"-106°59’58",北纬29°7’45"-30°7’22",位于重庆市中西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主要包括九大行政区域: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南岸区、北碚区、巴南区、大渡口区。占地面积约为5472.68km2,约占重庆市总面积的1/15。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自北向南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嘉陵江、长江两条河流自西向东,贯穿于整个重庆主城区,形成了“两水四山”的城市地理格局。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缓坡丘陵为主[6-10]。(图1)
图1/调查村庄区位图
采用线路法和样地调查法,主要调查聚落范围内庭院绿地、公共休闲绿地、道路绿地、滨水绿地和山林绿地五种类型。本文在现场踏查、访问和查阅调研地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路线。最后,选取植被丰富、代表性强的植物群落,作为植物群落样地进行细致调查硏究。样地规模为10x10-20x20m。
2/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现状分析
2.1植物种类
2.1.1物种组成分析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藤本 | 合计 | |
科 | 36 | 36 | 44 | 11 | 100 |
占比% | 36.00 | 36.00 | 44.00 | 11.00 | |
属 | 68 | 45 | 77 | 16 | 206 |
占比% | 33.01 | 21.84 | 37.37 | 7.77 | |
种 | 78 | 49 | 86 | 16 | 229 |
占比 | 34.06 | 21.39 | 37.55 | 6.98 |
12个村庄的调研结果表明,共有229种植物(包括庭院常见的经济作物种以及各类绿地常见的野生草本和灌木),隶属100科206属,其中乔木有36科68属78种;灌木36科45属49种;草本44科77属86种;藤本11科16属16种。(表1)
2.1.2不同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将调研得到的科属种信息,根据庭院绿地、公共休闲绿地、道路绿地以及滨水绿地四种绿地类型分布进行统计,得到不同绿地植物科属种。统计表明,庭院绿地共有152种,隶属79科135属;公共休闲绿地共有129种,隶属66科118属;道路绿地共有88种,隶属47科80属;滨水绿地共有87种,隶属52科85属,此外,山林绿地的植物种类较全,涵盖了本次调研的植物种类。(图2)
图2/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组成
2.2植物配置形式现状分析
2.2.1庭院绿地
配置结构 | 配置形式 |
乔木+灌木+草本 | 1.黄葛树+桂花+紫叶李+杜鹃+月季+栀子花+芙蓉葵+红凤菜+凤仙+蕺菜+马齿苋+麦冬+鸭跖草 |
2.罗汉松+松+杜鹃+羽毛槭+棕竹+芋儿+凤仙花+杜鹃+藻类 | |
3.玉兰+桂花+卫矛+叶子花+苏铁+月季+鸢尾+腊梅+栀子花+杜鹃+棕竹+吊兰 | |
4.八角枫+柿子树+ 棕竹+凤仙花+杜鹃+罗汉松+苏铁+冷水花+番薯+苦瓜 | |
5.榕树+柿子+桂花+枇杷+桃树+蜡梅+玉兰+杜鹃+麦冬+常春藤+冷水花 | |
6.罗汉松+桂花+三角枫+榕树+蜡梅+茄子+南瓜+豆角+丝瓜+辣椒+芋头 | |
乔木+灌木 | 1.香樟+紫锦+山茶+海桐+女贞 |
2.黄葛树+荷花木兰+桂花+叶子花+南天竹+苏铁+蜡梅 | |
3.香樟+桂花+枇杷+苦瓜+茄子+豆角+花菜 | |
4.香樟+棕竹 | |
5.慈竹+苦竹+红叶石楠 | |
乔木+草本 | 1.柑橘+花椒+菜花 |
2.枇杷+柿子树+丝瓜+冬瓜+葡萄 | |
3.玉兰+菖蒲+南瓜+豆角 | |
4.枣树+赤麻+葡萄 | |
灌木+草本 | 1.叶子花+美人蕉+海桐+紫薇+红花檵木+吊兰 |
2.山茶+花椒+幸福树+文竹+棕叶狗尾草+吊兰+麦冬 |
调研中共设250个样地,其中庭院样地80个,占总样地数的33.33%,从“乔+灌+草”、“乔/灌+灌/草”、“乔/灌/草”三层、两层以及一层结构分析庭院植物配置,其详细配置如表2。(表2)
总体来说,庭院绿地的植物配置特点是:乔木多选用观赏类和经济类,如白兰、桂花、柑橘、柚子等,灌木和草本多为园林绿化常见树种,如红花檵木、叶子花、山茶、鸢尾、月季等。植物配置形式较为丰富,多为三层复合结构;部分庭院无绿化,多数有绿化的庭院宅前种植观赏性较高的树种,搭配经济类树种,下层或设置成菜畦或点缀观赏类乔木,在另一种程度上满足了村民日常所需;种植缺乏合理的空间规划,导致草本层杂乱,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2.2.2公共休闲绿地
配置结构 | 配置形式 |
乔木+灌木+草本 | 1.香樟+构树+竹子+大野芋+女贞+十大功劳+红花檵木+葎草+棕叶狗尾草+马唐 |
2.香樟+天竺桂+棕榈+桂花+秋枫+银杏+苏铁+海桐+红花檵木+黄杨+紫薇+黄杨+木春菊+鸭跖草+马唐+求米草 | |
3.玉兰+樱花+天竺桂+日本晚樱+南天竹+珊瑚树+红花檵木苏铁+山茶+麦冬 | |
4.天竺桂+南天竹+艳山姜+凤尾蕨+肾蕨 | |
5.黄葛树+罗汉松+玉兰+柳杉+松树+南天竹+竹子+桂花+棕竹+蕨类+豆角+南瓜 | |
乔木+灌木 | 1.香樟+山茶+南天竹+红花檵木+十大功劳+金叶女贞 |
2.香樟+银杏+玉兰+黄葛树+桂花+紫薇点缀珊瑚树+苏铁+红叶石楠+女贞+麦冬 +红叶石楠 | |
3.荷花木兰+桂花+红叶石楠+栀子花+金叶女贞+杜鹃 | |
乔木+草本 | 1.银杏+桂花+狗尾巴草+马唐 |
2.黄葛树+鸢尾 | |
3.黄葛树+幸福树+豌豆+韭菜+葱葱 | |
灌木+草本 | 1.叶子花+栀子花+花叶青木+鸢尾+黄金菊 |
公共休闲绿地是乡村景观的视觉门户,承载着居民日常娱乐活动和游客聚集的功能。调研中共设70个公共休闲绿地样地,占总样地数的31.25%,详细的植物配置如下表3。(表3)
公共休闲绿地的特点是:植物多选用城市园林绿地常用树种,如香樟、桂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海桐等,且多为常绿树种,缺少落叶树种。配置特点有:以乔木+灌木+草本为主,植物层次相对丰富,色彩、季相变化明显;多数样地前期经过规划,其植物配置形式普遍借鉴了城市景观植物配置的技巧,灌木多修剪成绿篱或灌木球,如海桐球、红叶石楠球,红花檵木篱等,人工痕迹较为严重;部分样地植物种植过密,导致空气通透性差。
2.2.3道路绿地
配置类型 | 配置模式 |
乔木+灌木+草本 | 1.柳杉+腊梅+杜鹃+梨+罗汉松+山茶+接骨木+棕竹+十大功劳+凤仙花+冷水花 |
2.银杏+南天竹+腊梅+红花檵木+麦冬+鸢尾 | |
3.佛肚竹+南天竹+腊梅+红花檵木+麦冬+天竺桂+腊梅+海桐+红花檵木+狗牙根 | |
4.杜英+紫叶李+木春菊+狗牙根+结缕草+芭茅+芒+荩草+牛筋草 | |
乔木+灌木 | 1.黄葛树+荷花木兰+腊梅+山茶+黄花决明 |
2.香樟+桂花+紫锦+女贞+海桐 | |
3.水杉+南天竹 | |
乔木+草本 | 1.榕树+黄金菊+一串红 |
2.黄葛树+天竺桂+桂花+落葵薯+马唐+荩草 | |
乔木/灌木/草本 | 1.栀子+杜鹃 |
2.珊瑚树+女贞 |
乡村道路是连接村庄与外界环境的景观廊道,以线性方式呈现,是乡村与外部沟通的生命线。道路绿地共有55个样地,占总样地数的22.91%,详细的道路植物配置形式如表4。(表4)
道路绿地的配置特点是:植物多以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为主,其选择植物与公共休闲绿地相似,多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配置形式以规则式为主,乔木规则式栽植作为行道树,一种或多种灌木修剪成绿篱置于中下层,形成统一协调的植物景观,更好的起到视线引导的作用;其次是由于缺乏管理,马唐、接骨木、葎草等杂草在部分道路中分布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此外,次道路、小路绿化不成规模,往往呈局部绿化形式,配置形式单一,多为乔木+草本,道路绿化程度参差不一,道路沿线风貌参差不齐,未能体现聚落整体风貌。
2.2.4滨水绿地
配置结构 | 配置形式 |
乔木+灌木+草本 | 1.松+桑树+构树+芦苇+棕竹+蔷薇+杜鹃+火炭母+蕨类+冷水花 |
2.垂柳+红花檵木+南天竹+杜鹃+艳山姜+迎春+美人蕉+繁缕+水团花+艾蒿 | |
3.垂柳+南天竹+美人蕉+再力花+梭鱼草 | |
4.柳树+构树+接骨木+益母草+莲子草+艾蒿+野胡萝卜 | |
乔木+草本 | 1.苦楝+荷花 |
2.香樟+马唐+狗尾巴草+接骨木 | |
3.构树+葎草+凤尾蕨+一年蓬+莲子草+葎草+白菜 | |
4.橘子+柚子+桃树+茅+地瓜+百草+一年蓬+莲子草 | |
灌木+草本 | 1.地肤+一年蓬+木贼+莲子草+土荆芥+繁缕+酸模叶蓼+乌蔹莓+地果 |
2.接骨木+荚蒾+马唐+益母草+土荆芥 |
滨水是乡村景观中最具活力的地方,重庆乡村滨水绿化较少,固样地相对较少。共有30个样地,占总样地数的12.5%。如表5所示。(表5)
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特点是:在植物选择上多为常见耐水湿植物或自然生长于水边的野生植物。植物配置上重庆乡村滨水绿化参差不齐,多数滨水目前仍处于未规划状态,仅少部分滨水经过人工改造;人工改造过的滨水植物层次以复层结构为主,常选用耐水湿植物;自然未经过改造的滨水其绿化多以自然式为主,或自然生长的植物和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组成,但由于缺少管理,出现部分繁殖能力过强、覆盖面积过大,导致部分植物生长势差。
2.2.5山林绿地
配置结构 | 配置形式 |
乔木+灌木+草本 | 1.竹子+桂花+香樟+桉树+松+桑树+构树+芦苇+棕竹+火炭母+蜘蛛抱蛋+蕨类 |
2.竹子+天竺桂+女贞+南天竹+杜鹃+艳山姜+繁缕+水团花+艾蒿+地果 | |
3.香樟+天竺桂+桂花+秋枫+银杏+ +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紫薇+黄杨+木春菊+鸭跖草+求米草 |
依山而建是重庆乡村的的特色之一,山林绿地代表着乡村的立体风貌,本次调查共有10个山林样地。山林绿地植物景观的特点是:植物多数重庆常见本土植物。植物配置上重庆乡村山林多为人工产业林和自然山林结合,肌理明显,常见的配置模式有:(表6)
3/植物配置形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3.1植物材料选择盲目性大,缺乏重庆乡村本土特色
重庆主城区乡村总体植物种类并不单调,但分散零散,弱化了基调植物在数量及范围上呈现的整体感,绿化缺少主次,不成系统;除了少数常规绿化种和果树如香樟、桂花、黄葛树、天竺桂、白兰、柑橘、柚子、枇杷、海桐、红花檵木等的大量使用外,多数植物的应用频率不高且数量少,尤其对乡土特色植物的投入运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3.2配置形式趋于雷同,没有体现重庆自身优势
村绿化在植物配置上依旧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各村之间植物种类相差不大,目前村道、公园等生产生活性场所基本以单层式绿化为主,偶有两层式绿化,少有多层复合的植物景观,部分村庄连单层式绿化都没有,绿化层次单薄,土壤裸露率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差。此外,重庆市典型的山地地区,其乡村具有依山而建的特点,植物景观风貌形成天然的错落有致,空间层次丰富,但是绿化时没有很好的利用现有的立体层次,边坡裸露严重,导致植物景观零散、不成规模等问题突出。
3.3管理养护还有待加强
多数村庄公共休闲绿地都前期经过规划,但后期由于养护经费不足、对绿化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养护人员等原因,难以维持新建时的植物景色。广场、小游园内杂草丛生,导致部分树种生长势较差。此外,由于管理养护不到位,有些绿篱生长迅速,超过小乔高度,造成植物层次混乱,甚至有些绿篱植物已经扩张到道路中央,影响正常的行人行走。在一些植物群落中,杂草丛生,导致前期精致化的植物景观设计面目全非,植物景观的长远效果难以维持。
4/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4.1植物造景配置原则
4.1.1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重庆地区地形丰富多样,绿化时应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地貌、建筑、人文习俗等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绿化形式,营造出反映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避免千篇一律。
4.1.2突出重点,分类实施。乡村绿化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实施中可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对乡村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的不同要求,提出不同政策,在具体绿化时根据不同功能绿地,如庭院绿地、公共休闲绿地、道路绿地等不同绿地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配置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对村庄划分类型,在绿化时对各类村庄提出相应的要求,根据公共、河道、庭院等不同绿地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绿化,从而提高绿地使用率。
4.1.3生态经济相结合,实现美学升华。在生长特征良好的前提下应注重生态和经济功能的发挥,如道路绿地植物的边坡绿化、行道树的遮阴与净化空气的功能,水系植物的护岸护坡、净化水质的能力,以及庭院经济果树和其他乔灌木带来的食用功能和木材价值。同时,乡村植物景观的核心是为人服务,为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植物的观赏价值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必须经过合理规划,在满足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其观赏性,提升乡村植物景观的可观赏性。
4.2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4.2.1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通过对重庆主城区庭院布局形式和功能需求的分析,提出观赏型、生产型、混合型三种类型的庭院植物配置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观赏型庭院绿化
观赏型主要是指观赏为目的,植物选择不以经济生产为主的庭院植物配置。观赏型植物配置适合经济水平较高的家庭。可用于庭院观赏性植物配置的花灌木主要有紫薇、山茶、栀子、茉莉花、迎春、木槿、胡枝子、海桐、红叶石楠、绣球等,草本花卉有繁缕、麦冬、艳山姜、鸢尾、紫竹梅、鸡冠花、石竹等。在进行搭配时,绿化形式可多为“乔+灌+草”三层复合结构,相应的植物配置模式可有:
①苦楝+垂丝海棠+柿子—木绣球+铁线莲—萱草+四季秋海棠
②白兰—南天竹+马樱丹+月季—十大功劳+玉簪
③桂花—蜡梅+南天竹+栀子—麦冬+石竹+凤仙花+艳山姜+鸢尾
(2)生产型庭院绿化
生产型植物配置根据种植植物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林木型、果蔬型。植物栽植以果树、蔬菜为主的庭院植物配置则属于果蔬型。在植物配置时宜选择重庆乡村聚落庭院当地常用果木和蔬菜种类,如图3。林木型主要是指以经济林木进行植物配置的形式,要求庭院空间较大,如图4。在植物选择上,宜选择香樟、红叶石楠、天竺桂、桂花、春榆等重庆本土经济树种。在植物搭配时,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以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经济林乔木由于体量过大,固一般栽植于建筑后,以免影响采光。对于庭院原有的树种应该保留和养护,定时对其进行老枝残枝的修剪,更好的体现乡土地域性。此外,林木类在选择时不宜选择树枝过低的植物,以免伤害人或家畜。相应的配置模式可有:
①柑橘+枇杷+碧桃—辣椒+番茄+白菜+芹菜+葱花+豆角+芹菜+南瓜
②柚子—十大功劳+胡枝子—紫薯+毛豆+薄荷+油菜+紫苏+丝瓜
③香樟—海桐—黄瓜+红凤菜+葱花+白菜+卷心菜+空心菜
(3)混合型庭院绿地
混合型庭院植物配置则是将观赏型和生产型相结合。是未来大力推广的庭院绿化模式(图5)。在搭配时,将两种类型植物灵活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在种植手法上,可以模拟自然群落,营造自然野趣的庭院氛围,或可以打破传统的丛植、列值,考虑环状、圆弧状甚至几何状的种植手法,创造新奇有趣的庭院植物景观。可用的植物配置模式有:
①香椿+石榴+柑橘—山茶+千层金—葡萄+百日菊+五彩苏+马蹄金+白菜+包菜
②玉兰+柚子—栀子+叶子花+无花果—常春藤+马蹄金+西红柿+紫薯+豆角
③苦楝+垂丝海棠+柿子—木绣球+平枝荀子+火棘—萱草+四季秋海棠+白菜
4.2.2公共休闲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主要从社交活动绿地、健身绿地、小游园绿地三种绿地类型入手,提出公共休闲绿地的植物配置建议。
(1)社交活动绿地
社交活动绿地多为广场形式,一般硬化率高,因此,植物景观可以起到很好的柔化边缘和进行场所强调的作用。社交活动绿地应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合理布置植物景观。植物配置以自然式组合为主(图6,7)。适合孤植的乔木有香樟、黄葛树、春榆、白兰、复羽叶栾树、香椿、榕树、梧桐等。推荐以下模式以供参考:
①黄葛树—茉莉+海桐—冷水花+萼距花+结缕草+狗牙根
②复羽叶栾树+桂花—冬青卫矛+杜鹃+栀子+紫鸭跖草—白车轴草+马齿苋
③刺槐+桂花—红叶石楠+杜鹃+蜡梅—茉莉+地肤
图6/用植物对场地进行柔化
图7/植物围合成的活动场地
(2)健身绿地
健身绿地具有面积较小、在选址上较为灵活,但总体的空间布局相对单一的特点。健身绿地应充分释放其健身用途,。地被植物选择上,可选择白车轴草、红花酢浆草、扶芳藤、鸭趾草等具有耐践踏、管理粗放的植物;灌木宜选择迎春、金丝桃、山茶等观赏性较强但覆盖面积较小的植物;在乔木选择上以乡主植物为主,例如香樟、桂花、白兰、栾树等,或以合欢、无患子等保健类的遮阴树种进行辅助点缀,供人们夏季乘凉、冬季日晒使用,推荐以下几种模式以供参考:
①复羽叶栾树+无患子—山茶+红千层—红花酢浆草+鸭跖草+狗尾草
②香樟+榉树+柿树-金边六月雪+杜鹃-白车轴草
③合欢+桂花—紫薇+栀子+绣球—酢浆草
(3)小游园绿地
小游园绿地的主要功能也是为人们提供社交、聚会,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根据布局可将其分为动态、静态和焦点空间三类空间。在植物选择上,小游园绿地应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和花灌木相结合,如黄葛树、玉兰、紫薇、桂花、栀子、蜡梅等,此外,应避免使用过多观赏型草本和草坪草,节省后期的维护,更好的保证植物景观的持久性。动态空间绿地主要指植物景观沿着园路的变化呈现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可根据园路的样式不同布置不同效果的植物景观。植物在静态空间绿地主要的功能是引导视线。植物组合形式可以是多层次植物群组自然围合而成,也可以是枝繁叶茂的灌木或绿篱围合成。焦点绿地一般多为园路交叉口、路端或转弯处,是景观的中心点,往往起到强调和标志的作用。植物配置可栽植高大的乔木做孤植树,形成开敞通透的空间(图8,9)。推荐以下几种配置模式以供参考:
①香椿—二乔玉兰+木槿+红叶石楠+杜鹃+海芋—紫竹梅+假酸浆
②香樟—紫薇+蜡梅—鸢尾+酢浆草+玉簪
③香椿+无患子—胡枝子+红花檵木+南天竹—麦冬
④复羽叶栾树+桂花—珊瑚篱+迎春花—繁缕+酢浆草
⑤红枫+桂花—南天竹+蜡梅+灰莉—艳山姜+凤尾蕨+鸭跖草
4.2.3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植物是道路景观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元素,在道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对主道路、宅间道路、游憩小道提出优化建议和策略。
(1)主道路
主道路是连接聚落与外部交流的景观廊道,绿化时两边种植高大的乔木做行道树,植物种类应选择常绿和落叶搭配,种植高大的行道树还可以起到降尘的作用,若道路两侧绿化面积足够,则可种植灌木、绿篱、草花与之搭配,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若道路一侧与建筑相邻,则应结合宅旁进行绿化,可用植物间隔道路和建筑之间,增加绿化率的同时又能保证住宅的私密性;若道路有一侧邻水,则应注意安全防范,可选址枝繁叶茂、高度适宜的树种遮挡,图10;若道路一侧临边坡,一侧临堡坎,则考虑护坡绿化,选择护坡能力强的植物做体力绿化,如胡枝子、杜鹃、木槿等植物,图11。相应的配置模式有:
①无患子+桂花—海桐+胡枝子—野菊+酢浆草
②刺槐—蜡梅+金丝桃-野豌豆+假酸浆
③香樟+杜仲—绣线菊+胡枝子—冷水花+鸢尾+酢浆草
(2)宅间道路
宅间道路是村内的二级道路,一般多通往住宅或住宅庭院,主要功能是满足村民日常步行为主。植物种植通常结合宅间宅旁绿化,在满足功能的需求上提高观赏效益,植物选择以观赏类小乔和灌木为主,搭配草本,转弯处避免种植高大的植物,以免遮挡行人视线。靠近住宅的道路不宜种植高大的植物,宜选用花灌木和草本,不能影响室内采光通风。植物配置可选择:
①紫薇+杜鹃+繁缕+毛蕨+红凤菜+假酸浆
②柑橘+马樱丹+木槿+鸭跖草+狗尾草
③千层金+八角金盘+米仔兰+野菊+野胡萝卜
(3)游憩小道
游憩小道主要指通往农田、小游园、菜园的小路,在植物景观建设应该灵活布置,若绿化面积较大,则可选择较高的树种,搭配路旁灌木和草花,植物种植形式应该以自然式为主,模拟自然突出乡村自然野趣,增加乡村景观的可识别性。
4.2.4滨水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1)河岸水系绿化
当水系近距离贴近民居的时候,乡村水系整体可与建筑、绿化等要素相结合,营造重庆背山靠水的城市意境。在植物选择上,应选择乌桕、合欢、柳树、枫杨、红枫等树形优美、姿态舒展、色彩鲜明的主景树。灌木上可以选择南天竹、木芙蓉、栀子、云南黄馨、八仙花等有丰富色彩的亲水植物。当河流不直接贴近住宅时,其多平行于村道分布,绿化则背离民居一侧营造多层的河岸绿化带。模式可为“乔木+灌木+地被”,或可以是“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推荐的配置模式有:
①水杉+香椿—木芙蓉+云南黄馨
②乌桕+垂柳+碧桃/垂丝海棠+鸭跖草/紫叶酢浆草+铜钱草
③红枫—南天竹+栀子—铜钱草+鸭跖草+冷水花
(2)水渠绿化
当乡村聚落内的水体以沟渠或小溪流的形式存在时,常见于村道或农田、菜地沿线。对于自然式缓坡的沟渠,一般都水草丰茂,极具自然野趣,因此绿化无需刻意的人工化,营造风格独具的“乡村野趣”。如沿路侧种植草本或藤本观赏植物芦竹、蕨类等植物。对于人工沟渠则以柔软岸线,应该以遮丑为目的,宜选择姿态优美、枝条细长的植物,借其枝叶遮挡石岸,如南天竹、吊兰等,同时也可以在岸线一侧种植耐水湿的蔬菜。相应的配置模式有:
①垂柳+红枫—南天竹—芦苇+千屈菜+鸭跖草
②小琴丝竹+苦楝+垂丝海棠—接骨木—狗尾草+棕叶狗尾草+乌蔹莓
③乌桕+水竹—木芙蓉+栀子+云南黄馨—白茅+白车轴草
(3)池塘绿化
目前存在于重庆乡村内的池塘可以分为观赏型池塘和经济型池塘。观赏型池塘由于经过整治,水质较为干净,固植物可选择观赏类耐水湿植物,体现较强的观赏特征,打造精致的水体绿化;或是以孤植乔木结合灌木和地被,如柳树、乌桕等作主景,下层选择云南黄馨、芦苇、再力花、美人蕉、梭鱼草等,体现一平如镜的景观。经济型池塘可结合经济植物进行绿化,合理保留常见的野生水生植物,植物层次以经济乔木+地被为主,体现乡土地域性。
①乌桕+木芙蓉—垂丝海棠+叶子花—美人蕉+梭鱼草+再力花+荷花
②水杉/落羽杉—栀子+木芙蓉—唐菖蒲+鸢尾+荇菜+毛蕨+铜钱草
③苦楝+垂柳—南天竹+垂丝海棠—海芋+白茅+铜钱草+荷花
④柑橘+益母草+野胡萝卜+铜钱草
4.2.5山林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1)多层人工林配置
利用不同经济乔木和果树的不同生态习性、生长特性,混合种植于山林间,使其在生长过程中互利互惠,实现短期与上期效益相结合,达到最大经济化。树种选择时应考虑树木的生长空间和生态利益,分主体、分层次配置种植,形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林。如大叶黄杨和紫薇两层培育时,可把怕高温强光的大叶黄杨作为主体层,上层培育喜阳光且树冠成伞形的紫薇,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相应的植物配置模式有:
①紫薇+红叶石楠-竹子+大叶黄杨-桂花+香樟+天竺桂
②紫叶小檗+红叶石楠+臭椿+香樟+雪松
(2)多层人工林搭配自然山林
多层人工林与自然山林结合是重庆乡村山林常见的绿化形式,其特点是生长效果好、观赏价值高、生态效益强、经济价值高、层次感强等,能很好的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概念。树种选择上下层可选择柑橘、枇杷等果树,中层选择桂花等作为经济林,上层保留原有的自然山林,营造风景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相应的植物配置模式有:
①柑橘+枇杷--桂花+天竺桂+自然山林组团
②枇杷+柚子-柿子+红叶石楠+香樟+黄葛树+自然山林组团
③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桂花+臭椿+自然山林组团
5/结语
本次研究以海兰村、龙泉村等为调查对象,总结了当前重庆主城区乡村绿化常见的植物以及不同绿地类型的植物配置形式,并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植物造景设计所需遵循的原则及惯用空间布局,提出具体的植物配置模式,为今后乡村植物造景设计提供指导。
(本文得到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课题(项目编号:cstc2018jscx-mszd0203)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J].社会主义论坛,2018(02):12-14.
[2]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3]马存琛.江苏省苏南地区新农村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晏丹萍.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5]张哲,潘会堂.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报,2011,06:962-967.
[6]陈凤.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李贺.重庆市主城区绿道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3.
[8]胡孝俊.重庆地区夏季室外人体热适应性研究[D]. 重庆大学, 2013.
[9]肖国增.重庆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10]刘常莉.重庆山地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综合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资质申报专线:023-63671842 023-63673738学会电话、传真:023-63673736
- 主办:重庆风景园林学会承办:重庆立意园林咨询有限公司
- 网站QQ:944865067网站电话:023-63892447 15310091612
- 地址:重庆菜袁路205号园林服务中心3楼(园林技校旁边)
- 渝ICP备11002947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