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杜春兰

作者: 时间:2018-3-13 阅读次数:10551

姓名:杜春兰

职称:教授/一级风景园林师

所修专业:风景园林

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山地城镇景观适应性规划与设计研究,立足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世界风景园林建设的最新趋势,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实践中,深入探寻山地城市“环境景观”的本源,山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遗产保护。

工作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职务:院长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学历:博士

社会兼、聘职情况:  

国务院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2015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  

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7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  

国家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住建部;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小组成员,201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住建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教育部;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2013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科协八大代表,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201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  

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2016年,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2013年,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  

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专委会委员,2011年,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园林》《风景园林》《西部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学》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  

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业绩:  

主持项目90余项,主要涵盖世界遗产、展园设计、城市设计、绿地系统、风景区、公园广场、道路景观等;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中心设计(项目主持,1999)  

“人民公园”修复性设计(项目主持,2009)  

第八届中国(重庆)世界园林博览会总体规划(项目主持,2010,国际投标第一名)  

重庆市山地公园系统设计(项目主持,2010)  

统景风景区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项目主持,2010)  

重庆杨闇公烈士陵园改扩建规划设计研究(项目主持,2010)  

万州静园建筑及景观整体环境设计(项目主持,2010)  

綦江县永城镇王良将军故居保护规划、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主持,2010)  

重庆永川环北路绿化景观研究(项目主持,2010)  

重庆万州移民广场景观升级设计(项目主持,2010)  

第八届中国(重庆)世界园林博览会入口区景观设计(项目主持,2011)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中心景观设计研究(项目主持,2011)  

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申报及景观节点设计(项目主持,2012)  

重庆两江四岸风貌建设北滨路试验段景观工程等滨江地段消落带治理示范项目(项目主持,2013)  

重庆金海湾公园(茂林修松区)规划设计(项目主持,2014)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重庆展园景观设计(项目主持,2015)  

湖南省韶山市旅游主干道两厢城市设计(项目主持,2016,全国竞标第一名)  

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山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方案优化设计(项目主持,2016)  

重庆市两江新区九曲河湿地公园景观提升方案优化设计(项目主持,2017)  

主要成果(包括课题、著作、奖励等):  

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山地城市滨江消涨带空间景观适应性与优化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51278505),主持  

后三峡时代库区“在地景观”的恋地效应及空间干预研究(51578085),主持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  

西南多民族聚居区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2017YFC0702404),主持  

满足能耗限额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研究(2016YFC0700302-07),参与(2/7)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成渝城乡统筹村镇集约化建设计关键技术与示范—山地传统民居统筹规划与保护关键技术与  

示范(2013BAJ11B00),主持  

山地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2012BAJ15B03),参与(第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山地城镇景观避灾适灾模式建构(20100191110025),主持  

重庆市科委课题: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适应性景观系统构建技术研究(cstc2012gg-yyjs20011),主持  

面向移民安稳需求的库区人文景观基因提取及序列重构技术研究(cstc2015hmszx30016),主持  

隐形课堂——校园里的自然笔记(cstc2017kp-ysczA0018),主持  

重庆市建委课题:  

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技术研究(城科字2008第108号),主持  

重庆市园林局课题:  

重庆市节约型园林建设技术导则(园科字2010第10号),主持  

重庆市生态园林建造技术导则(园科字2014第14号),主持  

重庆市规划局课题:  

重庆市城乡规划科普内容与传播研究,主持  

著作:  

隐形课堂——校园里的自然笔记,专著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主编  

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 2篇,EI 核心1篇,《中国园林》《建筑学报》《时代建筑》《规划师》《风景园林》等权威、核心期刊30余篇;    

[1] On the Mountain Urban Landscape Studie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52(9):2497-2501    

[2] Suitability of Taxodium distichum for Afforesting the Littoral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PLOS ONE》. 2016,11(1):e0146664    

[3]杜春兰.关于山地城市景观学的思考[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05):851-854.    

[4]杜春兰,雷晓亮,刘骏.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挑战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7,33(01):25-29.    

[5]杜春兰,蒯畅.庭园常见美人来——探寻中国女性与园林的依存与互动[J].中国园林,2014,30(03):11-14.    

[6]杜春兰.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院校中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27(06):29-32.    

[7]杜春兰,姚威丽.景观规划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运用——以洛阳隋唐城大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研究为例[J].中国园林,2010,26(10):38-42.    

[8]杜春兰,刘廷婷,毛华松.山地城镇景观的复杂性与应对策略研究  以巴渝城镇为例[J].风景园林,2016(07):80-88.    

[9]杜春兰.降减PM2.5的绿色基础设施途径的思索[J].风景园林,2013(02):147.    

[10]杜春兰.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发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1(02):26.    

[11]李畅,杜春兰.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J].建筑学报,2015(04):76-80.    

[12]许芗斌,杜春兰,李莉,夏晖.重庆大学古典园林测绘实习课程建设研究[J].风景园林,2017(09):118-122.    

[13]杨真静,杜春兰.校园景观对局地热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08):88-91.    

[14]许芗斌,杜春兰,赵娟.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中国园林,2017,33(04):125-128.    

[15]谷光灿,杜春兰.日本女性风景园林从业者与其婚姻家庭的关系[J].中国园林,2016,32(03):16-20.    

[16]李畅,杜春兰.乡土方言的在地性——三峡沿江“水码头”景观的语言学解析[J].中国园林,2016,32(02):37-41.    

[17]赖文波,杜春兰,贾铠针,江虹.景观信息模型(LIM)框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B校区三角地改造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7):26-30.    

[18]王裔婷,杜春兰.基于透视还原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之天然图画景观平面图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06):105-109.    

[19]李畅,杜春兰.巴渝“九宫十八庙”现象的场所性解析[J].中国园林,2015,31(02):115-119.    

[20]袁嘉,杜春兰.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的应用与设计[J].风景园林,2017(05):22-27.    

[21]李波,杜春兰,袁兴中,肖红艳.反季节水位变动背景下的护岸功能型生态结构设计研究[22].风景园林,2014(06):69-73.    

[23]袁兴中,杜春兰,袁嘉.适应水位变化的多功能基塘系统:塘生态智慧在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恢复中的运用[J].景观设计学,2017,5(01):8-21.    

[24]李畅,杜春兰.现象学视角下的当代城市景观体验[J].新建筑,2014(06):136-139.    

(除第一作者外,其余为通讯作者)    

奖励: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创新机制,管理育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排名第2)    

教育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重庆园博园仿古建筑建设项目主展馆工程设计(项目主持人)    

住建部室外展园设计、优质工程、植物配置、建筑小品大奖: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重庆展园景观设计(项目主持人)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创新机制,管理育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排名第2)    

重庆市精品课程:《中外园林史》(排名第1)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地建筑、规划、景园、技术“四位一体”学科融合与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排名第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建筑学科开放性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排名第2)    

获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3次:重庆杨闇公烈士陵园改扩建规划设计研究;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公共园林景观设计;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  重庆展园景观设计    

重庆市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及环境研究(均为项目主持人)    

获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3次:重庆永川环北路绿化景观研究;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中心景观设计研究;统景风景区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均为项目主持人)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赛,获得第49届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联盟(IFLA)学生竞赛银奖、亚洲景观设计学会(ALA)设计竞赛第二名、全国风景园林学生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若干奖项。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