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秦华

作者: 时间:2019-4-28 阅读次数:9465

新时代,风景园林的新使命

「人物名片」

秦华,男,重庆市铜梁区人,博士,西南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注册一级风景园林师。中国南方卡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及重庆市园林城市评审专家,中国花卉园艺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理事,重庆市政府科技特派员,重庆市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副理事长,重庆市花卉协会秘书长。

30多年来,秦华教授一直从事景观生态与风景园林规划关联性以及风景园林植物造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立足重庆地域特色,主要运用城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植物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探讨城乡绿地系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风景名胜区规划与风景资源评价、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评价等的理论与技术。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优秀景观规划设计奖2项,主编出版教材2本,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完成城市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项目70余项,曾获科技部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及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2018年9月,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秘书处有幸对秦华教授进行了面对面采访,询问他对于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趋势的思考、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技艺的看法。

「园林不应仅仅是营造“好看的景观” 」

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秦教授,您认为风景园林在这股浪潮中担当的任务,除了美化环境之外,是否也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 

答:“风景园林的功能应当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还在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因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或从狭义的角度讲,中国风景园林的学科范畴一直主要界定在城市,基本职责是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基础的游憩产品需求,为人们提供修身养性,游憩娱乐的理想场所,主要是满足人们视觉美感的需求,即观赏。但在近现代,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环境污染加重,人居环境受到极大冲击,园林更肩负着生态防护等重要职责。在新时代,园林更不应再仅仅是营造‘好看的景观’,而需进一步挖掘发挥其多方面功能。

目前,我们较多的关注了生态型园林、景观型园林的建设,对其他功能型园林关注不够。功能型园林种类及表现形式很多,例如,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利用园林绿地发挥避灾和救灾功能;又如,当高速公路发生交通肇事时,通过科学的园林绿化配置来短时间吸收汽车运动的能量,使汽车尽快减速甚至停下,以减轻交通肇事对人车的伤害;再如,利用园林景观矫正心理、预防犯罪、康疗治病等等。因此,园林景观不应再仅是吸引眼球的‘花瓶’,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也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建造更多的复合功能型园林景观,这方面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风景园林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担当」

问:“秦教授,可以具体的谈一个例子吗”

答:“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构想,无论是美丽中国建设或是乡村振兴,风景园林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因此,在新时代,风景园林人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新使命。

城市园林的根本在于绿化,它是城市缤纷色彩的创造者和绿色使者,绿色是基础、是和谐的体现。绿色中国应该是美丽中国的前提和条件,如果中国不是绿色的,全是黄土,美丽中国就难以实现,同样,一座城市如果只有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广场,就会变成钢筋混泥土森林,毫无生机,既不能居住,也不生态,更不是美丽城市。所以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没有绿色重庆,就没有美丽山城,没有城市园林的大发展,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就是空话,美丽中国建设,城市园林必须先行。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看,就是要激发各类乡村内在潜能、优化城乡资源空间配置、重塑乡村生态环境及风貌、营造新时代乡村生活空间、修复与保育文化自信之根等,从而实现‘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文明和谐到乡风文明’的目标。风景园林不仅可以通过乡村宜居环境和优美景观的规划建设,塑造乡村外观‘颜值’,而且还可以通过被誉为‘朝阳产业’---园林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乡村的内在‘品质’。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承担着在更广范围协调人地关系的重任,应拓展研究的领域,需更多关注生产性景观以及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联性,加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空间范畴也不应再仅局限于城市,主战场应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走城乡一体大园林道路,因此,新时代已赋予风景园林广阔的新舞台,风景园林在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新型农业与乡居景观的重塑、乡村休闲游憩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必将有新的大作为。 ”

「对中国传统园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思考」

问:“秦教授,您认为中国传统园林技艺在风景园林新的变化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中国传统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艺术博大精深,传统园林艺术似一个外表统一而内部又充满着复杂结构的‘黑箱’,对世界园林具有重要贡献。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是人文园林。当前,在园林行业实践中时常还存在艺术性与科学性割裂、形式美与人文美脱节、民族风格缺失等现象,欧陆风盛行,一些人以为西方的就是现代的,甚至认为现代的人生活节奏快,已无时间、闲情逸志去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具文化内涵的设计己过时,于是片面的寻求感官刺激,来体现现代与时髦,这种背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规律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园林设计毕竟和电子信息、机械设计等纯科学技术学科不一样,它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反映着一定的文化意识。中国人在自然观、文化观、游赏方式、审美习惯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且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并不轻易改变,只有适合中国人审美理念和习俗的园林作品才是最好的。

当然,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21世纪的信息时代,单就传统的园林技艺来说,或许是有些与时代脱节,所以我们需要传承中国独特园林技艺,保存传统艺术特征,树立中国文化自尊自信,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问:“那么该如何做到呢?”

答:“其实,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继承传统是现代设计创新的起点,与此同时新时代也必然会对现代园林提出创新的新要求。尽管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和艺术风尚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文以明道’的理念以及‘因借体宜’、‘景以境出’、‘情景交融’等理法,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仍然未过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虽然现代技术手段的科学化,为创新提供了条件,但我们也只有在传承中国园林优秀理念与理法基础上,善于把现代科学引入园林以指导设计实践,帮助人们从过去模糊的经验判断变为科学的分析论证,从而产生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才能设计建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新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趋势的思考」

 问:“秦教授,接下来请您谈一谈以新时代为背景,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趋势主要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时代,一定会对中国风景园林有更高的新要求。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与方式以及人对自然的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均在不断发生变化,适应这些变化的风景园林也在发生变革,风景园林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自然为主体:人类自身起源自然界,也本应是自然界中与其他要素和谐共处的一员,追求自然化是人作为生物的天性。因此,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园林总纲,尊重自然,模拟自然,建设“天人合一”的园林景观是未来园林发展方向之一;

二是以生态为核心:生态学的核心要义在于,生态关系的和谐,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态功能的完备等,就风景园林而言,就应强调各要素的关联性,保持景观格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对景观系统演变的预判研究;

三是以地域为特征:地域性就是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特征的总和,地域性景观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设计的独创性。风景园林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的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个性鲜明而类型多样,具生命力的园林景观,以满足多元文化时代的需求;

四是以场地为基础:一切脱离场地精神的设计都是纸上谈兵,即所谓‘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园林规划设计有如解数学方程,是通过从对场地的剖析推论(相当于数学的‘因为,又因为’)到方案(相当于数学的未知数求解)的过程。只有通过对场地的敏锐洞察分析,并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科学计算,深刻把握环境属性,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从而建造出优秀的园林作品。”

「当前风景园林行业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我们的访问差不多接近尾声了,最后就请秦教授您畅所欲言,说一些自己对风景园林行业的看法和想法吧”

答:“那我就权当抛砖引玉,说几个当前风景园林行业值得思考的问题,供各位风景园林人一起集思广益。

当下,由于园林行业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不合时宜的宣传炒作,加之国家取消园林施工资质门槛等,设计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简单照抄,甚至复制粘贴之风盛行,并以各种空洞的设计口号加以掩饰,缺乏对园林理论的深刻理解,千园一面现象普遍,设计和施工市场浮夸之风泛滥,园林劣质工程众多。主要症结表现为:

借生态之名,行反生态之实:‘生态’一词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但对生态理念知识的认识却十分模糊和肤浅,将生态简单等同于园林绿化或湿地景观等等;借以人为本,人工匠气十足:由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研究和认识不足,以为‘以人为本’就是突出设计的人工性,而不是强调自然景观对人的价值体现,造成许多匠气十足,奇形怪状,过分夸张,豪华奢侈的设计作品成为了摆设;借文化之名,图解符号泛滥:文化是风景园林设计要表现的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些人对文化理解的肤浅,热衷于以符号和图解的方式来反应各种文化的表象,而缺乏对自然和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恰当表现,造成了俗文化和没文化作品的大量涌现,一些所谓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艺术性缺失,形式主义盛行:尽管许多园林师都热衷于谈论构图,但因对‘景’的认识缺乏深刻理解,常常仅片面追求平面构图及其装饰效果,却忽视了对空间塑造和视觉效果的研究,甚至有人将林业上的绿化造林等同于园林造景等。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师在努力追求西方人的脚步亦步亦趋,但在设计理念与理法上又与西方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