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之力实现盐碱地“生态+经济”双赢
盐碱地里大片“芳青玫瑰”盛开 袁方清供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盐碱地综合整治和利用是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好盐碱地,对于破解城市绿化土地难题、促进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日前,盐碱地绿化及产业发展模式专题研讨会在河北沧州举办。多位专家提出,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盐碱的危害和解决盐碱化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综合系统的多维度措施,通过科技手段改良立地条件,积极发展耐盐碱植物,由治理盐碱地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最终实现盐碱地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盐碱地治理改造是世界性难题
盐本身没有危害,但盐碱地却是被盐所害,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具有很大影响。
盐碱地由于盐度过高,会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导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困难,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植物根部水分外渗,最终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同时,土壤中钠离子含量及酸碱度过高,会抑制植物对钾、磷、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导致植物“营养不良”,土壤微生物状况不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结实。
国家林草局盐碱地研究中心主任张华新介绍,我国盐碱地不仅分布在滨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也有大量盐碱地,且盐碱土的类型多样。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因降水少、蒸发强,盐分积聚在土壤表层,导致盐碱化;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形成土壤盐碱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容易导致盐碱化;沿海地区因受风暴潮影响,致使海水浸淹陆地,也会形成盐碱地。人为因素则是由于灌溉不当、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等。
盐碱地治理难度大,其重要的原因在于盐碱地无法完全消灭,因此把握好水盐运动规律、协调好水盐关系十分关键。
“盐碱地不可能完全消灭,我们要考虑将其作为资源如何利用好。”张华新认为,盐碱地利用需求方向有三:一是改良土地提升耕地质量,二是保障粮食安全,三是进行生态建设和植被优化构建。
“不是所有盐碱地都可以作为耕地,大部分盐碱地还是生态用地。为此,我们要在盐碱地开展绿化。”
科技兴绿,改善立地条件
在盐碱地绿化,工程要点是改善立地条件,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事实上,我国的土壤改良在古代农书《禹贡》中就有记载,例如古时有起盐搬家、耕翻晒堡、围埝整平、蓄淡压碱、冲沟播种、抗盐栽培、增施有机肥料以及种植耐盐作物等方法。现在,这些传统方法不再完全适用。
“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盐碱地用水量大,一些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利于排水,建设传统的排水系统难度大,投资费用高,还要考虑如何协调好排水排盐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农业节水与盐碱地利用中心主任康跃虎说。
康跃虎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微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原土绿化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滴灌和微灌灌水器,创造土壤水分非饱和运动状态,精准控制土壤节水,以实现水分在土壤内运动,保持良好的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水,解决营养不平衡、营养状况差的问题,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该技术基本不添加土壤改良材料,也不需前期进行土壤改良,甚至不用特地选择耐盐碱植物,就能够实现盐碱地原土种植作物,其成本只有客土绿化四分之一左右,植物成活率能达到90%。”康跃虎说。
康跃虎展示了该项技术在河北曹妃甸的应用情况。实施1年后,土壤已基本变成非盐质土,3年后景观效果已大幅提升,到2021年,在土壤中已发现不少蚯蚓,足以证明土壤结构正在趋好。该项技术不仅适用于滨海盐碱地,还适用于内陆地区的各类盐碱地。
山东东营作为退海之地,土壤盐渍化严重,是规模和利用难度都比较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近年来,东营以科技兴绿突破盐碱地绿化的瓶颈。
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副主任扈明明介绍,为应对盐碱地绿化难题,当地成立了东营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先后与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实践,东营初步掌握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源运动规律,并在实践中利用城区纵横贯通的体系,在绿地中设置了浇灌管网和排盐暗管,形成健全的排灌系统,有效降低了地下盐碱水位和土壤含盐量对植物的影响,大大提高了苗木存活率。
“我们对排盐暗管的材质、密度、深度、隔离配套措施等一系列数据指标进行试验和总结,最终形成可以复制、可推广、可标准化作业的技术体系,彻底解决了盐碱地绿化难题。东营园林终于走出缺树少树的困境,走上了快速增绿的道路。”扈明明说。
种绿生金,实现共治共享
利用好盐碱地,仅“改土”还不够。关键得转变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实现“生态+经济”的效益双赢。
“通过生物措施增强盐碱地的生态平衡性和长期稳定性,有利于水土保持。我们要因地制宜选用以乡土植物为主的耐盐碱植物材料来绿化。”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饮江说。
事实上,不同的盐碱地类型和所处的土壤特征造就了不同的盐碱地植被类型,可供我们选择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柽柳、白刺、沙枣、玫瑰等。
张华新表示,要在盐碱地上建立植被系统,首先要关注植物资源的种类,重点搜集和保存一批重要的耐盐碱植物资源,建立耐盐碱植物资源基因库,这是为进一步进行耐盐碱植物育种创造物质基础。
筛选耐盐碱的植物资源十分重要,传统方法成本高、评判效率低。张华新介绍了一种新技术,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快速、高通量、无损伤就可测定植物耐盐性,一天可测定上万株植物。
“我们既要关注植物的耐盐碱性,也要关注耐干旱和耐水湿的特性,要培育多抗性品种。同时,要注重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根据不同的植物和受众确定选育方向。”张华新说。
山东潍坊有海岸线130公里,在享受大海馈赠的同时,也深受盐卤浸泡土地的困扰。近年来,潍坊大力推动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方向转变,选育了一批耐盐碱植物。
潍坊市园林环卫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义伟介绍,他们依托中科院和山东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自主培育出强耐盐碱、抗干旱、易存活的乔木状柽柳“鲁柽1号”,还自主培育出了抗盐碱、耐干旱、生长速度快的无絮旱柳“东森1号”,依托传统玫瑰改良选育出耐盐碱、花期长、花冠大的玫瑰品种“芳青玫瑰”。
“盐碱地绿化成本是普通土地的4倍以上,潍坊探索‘绿化+产业’的模式,实现绿化催生产业、产业反哺绿化的良性循环。”刘以伟具体介绍了潍坊经验,主要有四点:发展林下经济、使用经济作物开展绿化、推进生态文旅融合、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共享。
以采用经济作物开展绿化为例,他们在滨海建成区种植1.5万亩“芳青玫瑰”,每年5月玫瑰竞相盛开,成片花海成了潍坊居民“滨海的浪漫”。除了优美的景观,玫瑰花瓣经过深加工可制成玫瑰茶饮、玫瑰酒、玫瑰精油、玫瑰面膜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
扈明明表示,东营在广泛试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驯化耐盐植物,将城市绿化植物由建设初期10余种增至现在的399种,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的树种,极大丰富了全市绿化植物种类。
“我们正开展耐盐耐水湿植物的科研工作,力争让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主办: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重庆立意园林咨询有限公司
- 学会电话:023-63671842 023-63673738网站电话:023-63892447 QQ:944865067
- 地址:重庆菜袁路205号园林服务中心3楼(园林技校旁边)
- 渝ICP备11002947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