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园林动态 >> 正文

科研创新赋能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发展——国家公园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访谈

作者: 曹云 黄山 果叮咚 周语夏 时间:2024-12-13 阅读次数:359

走过国家公园的山川溪流,细致的实地调研让各项保护方案、行动更具可行性;观察国家公园的万物生灵,收集的一手数据让各类研究攻关有了坚实基础;融入国家公园的社区生活,朴素的传统智慧为科技创新带来了灵感;打造国家公园的交流平台,宽广的“朋友圈”成为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碰撞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我国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各国家公园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整合创新技术、汇聚高水平人才,开展系列科研攻关,创新体制机制,应用国内外先进设备,为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聚焦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重大课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国家公园研究机构建设过程中,开放、共享的平台吸引了更多科研人才,也为成果产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充分整合福建农林大学校内资源与平台,依托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引入国家林草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多方参与构建了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

  研究院团队在主导完成《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先后完成《跨省创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方案及报告编制。

  “研究团队深入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规划实践研究,承担了10余项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题的国家、省级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编撰了《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丛书之《中国的世界遗产——武夷山》,对加强世界遗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引导公众全面参与保护世界遗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兰思仁介绍。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则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创新。2019年11月25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注册成立。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以项目驱动,柔性引进人才,实现社会化国际化专业化,构建小机构大平台大网络运行机制。

  研究院开展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搭建动物声纹识别数据库及模型,建立优先保护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物种遗传数据库;围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保障、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开展专题研究,为国家公园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条例、执法体系的完善提供政策研究支撑。建院以来,研究院已出版著作5部,资助发表核心论文40余篇,课题成果专报获省级领导批示16次。

  “特别是在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保护上,研究院启动联合攻关,提出海南长臂猿15年(2020—2035)数量翻番的目标及路线图,完成《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组织国内国际顶级专家撰写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2021年9月在法国马赛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发布,被IUCN誉为世界珍稀物种保护的中国智慧,并建议向全球推广。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特有种群的保护提供指导。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报告(2019—2022)》,是全省首份关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刁晓平介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科研平台同样也汇聚了各方智慧与力量。

“在国家林草局、科技部、教育部、吉林省等大力支持下,先后建设了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生态学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研究院,为我国开展东北虎豹科学监测和研究,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保护研究工作,以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冯利民介绍。

  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经形成一个科学平台、一个监测系统、一个野外基地“三个一”科技支撑体系。

  科技支撑体系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方面的进步与应用,实现了保护工作的飞跃式发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融合运用现代通信、人工智能、云存储和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了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大面积覆盖的‘天空地’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东北虎豹种群动态连续精确观测以及中俄跨境联合监测。数据显示,国家公园内食物链正在快速增长,东北虎豹种群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翻倍,创造了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奇迹。”冯利民说。

  多方合作打造开放共建共享平台

  在各国家公园研究机构开展科技攻关的过程中,多方参与必不可少。从社区居民到行业大咖、从科研院所到国际组织,多方合作交流搭建起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开放平台。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范围包括福建、江西2省5县市,涉及乡镇所在政府和当地社区居民、茶企以及相关旅游经营类企业等。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推动多方参与,包括建立跨省联合保护机制,通过联合保护、联合宣传、联合执法、联合科研、联合创建等,有序推动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武夷山在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街道)分别设立国家公园管理站,管理站站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

  “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建立以来与属地社区良好互动,为多方参与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院在此前开展的一项参与式荒野制图的研究中,纳入了当地社区和访客的视角,绘制了国内首张荒野感知地图,在相关调查研究过程中,也感受到当地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支持和理解。”兰思仁说。

  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促进了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也给社区带来了正向激励,通过联合保护委员会和沟通渠道的建立,有利于高效沟通、共享信息和资源、协调行动。“当然,可能会因为区位和资源差异等,存在一些矛盾,还需时间慢慢磨合,并通过宣传、解说等方式进一步凝聚人心。这里既是社区民众的家园,也是属于全民的国家公园。”兰思仁认为。

  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咨询顾问机构,邀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许智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保护小组全球主任和全球物种计划主任简·斯玛特等国内外顶级专家担任委员,并下设海南长臂猿委员会等6个专业委员会。

  通过构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合作,汇聚智力资源,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等主题,开展战略合作和联合研究,合作培养高端人才,共同申报国家科研平台,开展国际合作等。研究院获批成立海南省重点新型智库、海南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究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和智力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服务。2020年起,围绕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主办多次国际研讨会。2022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发起设立全球长臂猿联盟(GGN),首届秘书处设在研究院。2024年召开‘雨林与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国际研讨会,围绕国家公园保护和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旗舰物种保护与研究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这些举措扩大了国际‘朋友圈’,借鉴了国际智慧,提升海南的国际影响力。”刁晓平介绍。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科研平台,为实现对东北虎豹种群动态连续精确观测,在国家公园腹地吉林珲春建立了长期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对国内外研究机构开放,先后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众多研究人员入驻,围绕国家公园建设涉及的多领域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研究,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冯利民至今还能回忆起2005年初进入林海雪原追踪虎豹的过往。“在初期,研究团队常年扎根深山老林,用双脚踏遍青山,调查森林植被,历经10余年,建立起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网络,最终揭示中国虎豹种群动态和恢复机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

  在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实际中,同样面临很多挑战。“我国的生态保护,尤其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广大自然保护地,绝大部分地处偏远,存在保护基础设施不健全、科技力量和应用转化不强,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等情况。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则极为艰巨,需要系统性保护。生态系统研究十分复杂,获得多时空序列的生态科学数据,是驱动自然规律发现并应用生态保护管理和修复治理理论构建的基础。所以,在生态系统水平开展长期系统观测,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科学守护自然的典型范例。”冯利民说。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和正式设立以来,基于以往长期研究基础,研究团队进一步创新性运用跨学科交叉方法,成功研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实时监测系统,为国家公园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模板。

  结合实际推动科研成果充分转化应用

  国家公园研究机构的各项科研成果,如何从纸面走到地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通过对原住居民及其传统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为国家公园探索共建共享路径出谋划策。

  “武夷山国家公园原住居民是典型的山居人家,他们的生产劳作无不折射出生态智慧。比如,武夷山原住居民与茶的关系,在武夷山古茶园的选址布局、环境营造和耕种管理等方面的生态智慧值得当代人学习。”兰思仁介绍。

  古茶园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林—茶—水”的景观格局,体现了古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通过保护风水林来涵养水源、保障农业生产。“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可以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共建共享路径从多方面提供丰富而多元的创意。”兰思仁说。

  一是划定“传统茶园保护区”,保护古茶园的选址布局和周边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二是建立“茶文化景观展示区”,通过文化体验专项游,让访客了解和体验原住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态智慧。三是构建生态友好茶园标准体系,鼓励茶农采用传统生态智慧进行茶园管理,提升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四是建立现代茶园生态创新示范区,鼓励茶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态茶园管理新技术,构建茶叶与黄豆、油菜花间作模式。五是加强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让原住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管理和解说教育,提升其文化自信和保护热情。六是通过品牌建设如“生态友好茶园”认证,结合市场推广,提升传统生态智慧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知名度。七是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上,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传统生态智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持,如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以及对采用传统生态智慧的茶园给予补贴或奖励。

  “通过这些创意,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兰思仁说。

  海南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物种,是极具韧性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不仅能够提供生产原料,还能涵养水源、滞洪减灾,保护好热带雨林是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生态系统适应途径”。热带雨林是粮库、钱库、水库和碳库,其生态产品具有原生态、稀缺性等特点,具有极大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打造品牌,可以让隐性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热带雨林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课堂,在地的自然教育能够培养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

  “海南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未来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等复合产业。”刁晓平介绍。

  如何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聚焦‘四库’‘三统一’和生态价值实现路径,重点围绕国家公园与周边市县保护与发展、国家公园与海南经济发展,以及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国家公园生产经营活动、社区和谐发展、生态特色小镇打造等方面开展研究。”刁晓平介绍。

  在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可持续利用、多元化实现方式过程中,存在多种路径。“最重要的是,明确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绿色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引导周边市县与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国家公园生态资源,加快绿色发展转型。目前,生态价值实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持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让GEP核算成果应用成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实现的标志性品牌;二是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包括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和户外运动等;三是打造国家公园品牌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雨林农林产品溢价增值;四是加强入口社区和服务基地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缓解国家公园生态压力;五是构建森林湿地的碳汇、森林生态银行等市场化模式等。以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几条路径都值得探索,需要进一步以科技支撑开展研究。”刁晓平介绍。

  近日,东北虎被频繁“偶遇”的视频在各平台多次出现,周边社区也面临着人兽冲突的威胁与压力,冯利民多年从事东北虎豹研究,也在持续关注相关情况。

  “人和野生动物生活在同一地球上,人兽冲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和强度不尽相同。随着生态保护成效日益明显,野生动物开始恢复增长过程中,当与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相重合时,人兽冲突现象更加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减轻人兽冲突,是众多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题目。”冯利民认为。

  虎豹作为食物链顶级物种,种群动态遵循基本的“自下而上”生态学法则,即当大中型食草动物种群增长时,虎豹种群也随之增长。没有食草动物作为基础,虎豹种群是不会增长或过量的,而大中型食草动物种群则受植被生物量或生态系统质量调控。“实际上,虎豹种群会受到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调控,通常只会低于阈值,不会高于阈值。通常情况下,虎豹种群调控不需要人为干预,但是对人虎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需要人为干预。”冯利民说。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时监测、人工智能、无人机巡航等技术和设备已全面使用,不仅能及时制止人类进入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同时可以快速发现和定位目标动物的位置,提前预警,迅速通知周边群众及时撤离,每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功预警数千次,将猛兽伤人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冯利民介绍。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