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园林动态 >> 正文

民生智库 | 十年砥砺,国家公园绘就人与自然和合之美

作者: 时间:2025-8-29 阅读次数:284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林草新闻动态栏目刊出近50篇专题文章、三个页面,以嘉宾访谈、新闻采编、论坛报导等形式,通过文字、数字和视频阐述国家公园的历史脉络、建设成效和发展意义。民生智库园林绿化研究中心梳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发布的系列动态,还原这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改革的深层逻辑。

关键词: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智慧公园

来源:民生智库园林绿化研究中心陈季琴整理

从2015年陆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2021年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再到2025年首批5个国家公园完成确权登记,过去十年,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国家公园里,藏羚羊、大熊猫、长臂猿、武夷山对叶兰等野生动植物生机勃勃,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之美。

一、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

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一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互呼应的系统工程。

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场关乎生态安全、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制度性变革拉开序幕。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进”。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这一消息引发全球关注,也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入新纪元。

2025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布: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这意味着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流都有了清晰的“户口本”,国家公园的边界更明、权属更清、管理更实。

法治建设同步跟进,2025年8月21日,“国家公园法治建设与空间治理的路径探索”专题研讨举行,强调要加快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构建以国家公园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法治体系。

二、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制度化法治化推进

国家公园的设立须有统一的“准入门槛”。2019年,国家林草局牵头启动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20年8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立项。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标准制定程序,并于2020年12月22日发布。其中,《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经修订后于2021年10月11日正式实施,这5项国家标准贯穿国家公园设立、规划、勘界立标、监测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引领”。

2022年11月,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已设立的5个),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也为各地申报和建设国家公园提供了清晰路径。

三、从生态保护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早期的国家公园建设更侧重于“保护优先”,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已明显向“全民共享”“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延伸。

2025年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举行,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论坛期间,多位驻华外交官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沉浸式体验生态保护成果。他们戴上VR设备,跟随红外相机镜头“偶遇”野生大熊猫;走进自然教育中心,聆听护林员讲述巡护故事。这种开放姿态,正是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体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多篇报道中反复强调:“国家公园不是无人区,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如何让公众走进国家公园、了解国家公园、热爱国家公园,各地正积极探索。

自然教育蓬勃兴起。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发挥自然教育功能,开展“小小巡护员”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旅游有序发展。大兴安岭漠河林业局前哨林场推出“生态+康养”旅游新体验,将森林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文化IP创新传播。麋鹿中心推出麋鹿系列文创产品,用年轻化语言讲好中国生态保护故事。科技赋能公众参与。祁连山女子护林队借助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提升巡护效率,也让公众通过直播“云巡护”。

这些实践表明,国家公园的使命不仅是保护旗舰物种和生态系统,更是要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绿色发展的引擎、文化自信的载体。

金融支持政策也在加码。2025年8月26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生态保险等产品,为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绿色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这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正从政府主导的“单轮驱动”,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多轮驱动”。

四、不仅是生态保护工程

更是国家战略工程

国家公园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远不止于“多保护几只大熊猫”或“多留住一片原始林”,而是一项关乎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全球生态治理的战略工程。

1、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公园集中分布在我国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系统最脆弱、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数千种珍稀动植物。通过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这些关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从根本上提升了国家生态安全水平。

2、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型

国家公园周边多为欠发达地区,曾长期面临“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如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许多地方实现了“绿富同兴”。如大兴安岭松岭全链条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油茶产业产值三年增长3倍,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3、提升中国生态治理国际影响力

2025年8月26日,全球133国“汉语桥”学子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亲身感受中国生态保护成就。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一次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输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以国家公园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4、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与文化认同

“童心绘就两山景,稚音讲述生态情”——这是2025年8月26日“美丽中国相册”栏目中的一幕。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绘画、演讲、研学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这种自下而上的生态自觉,正是国家公园最深远的社会价值。

五、让国家公园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园

尽管成绩斐然,但国家公园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社区协调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科研监测能力有待提升、公众参与渠道仍较有限、跨区域协同治理难度大等。如何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

国家公园范围内及周边有大量集体林地,如何平衡保护与民生?需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议借鉴西北院助力涪陵区“集体林改提质增效”的经验,探索“林地入股+保底分红+利润共享”模式,让林农在生态保护中获得稳定收益,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2、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智慧国家公园

当前,林木良种智能化高效繁育、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巡护等技术已在部分国家公园应用。下一步应加快建设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AI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全天候、全覆盖、全智能”监测。同时,向公众开放部分数据接口,鼓励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研究。

3、完善自然教育体系,让国家公园活起来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国家公园自然学校”网络,开发分级分类的自然课程。鼓励高校、中小学与国家公园合作开展研学实践。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参与解说服务。推动国家公园进校园、进社区、进媒体,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4、推动立法进程,夯实法治根基

加快《国家公园法》立法步伐,明确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准、管理机构职责、资金保障机制、特许经营规则、法律责任等。支持各地出台配套法规,形成上下衔接、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让国家公园的建设步伐行稳致远。

5、探索多元投入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除财政投入外,应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益捐赠、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方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可设立“国家公园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周边社区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推广“生态银行”“碳汇交易”等创新模式,让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

6、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生态故事

继续举办国家公园论坛、国际研修班等活动,邀请国外专家、外交官、青年代表走进国家公园。支持拍摄高质量纪录片、开发多语种导览系统、建设国际化的数字展馆,提升中国生态保护的国际传播力。

国家公园,是承诺,更是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公园的设立、更完善制度的建立、更广泛公众的参与,我们相信:在美丽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每一种生灵,都将得到更好的守护。

END

内容编辑|连雪红

文字校对|孙昊冉

编审|王东华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二维码

会员之家

学会简介 组织机构 团体入会 个人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