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京将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之城

作者: 时间:2023-2-21 阅读次数:1080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于近日在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公开发布,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划指出,到202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超过2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超过4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届时,北京市将构建包括2条空间轴线、四大政策分区和多个城市重点文博区在内的"两轴四区多点"博物馆之城空间结构。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之城即将呈现。

尚未形成全域博物馆的总体布局

规划指出,北京现有博物馆格局与城市的"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相适应。虽然北京市拥有的博物馆总数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每10万人拥有0.9家博物馆的比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全市16个行政区中,仍有8个区没有区级综合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数量分布与城市建设规划不相匹配,现有博物馆与文化遗存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主题不清的状况,尚未形成全域博物馆的总体布局,与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博物馆质量水平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虽然北京市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数量达到18家,居于全国之首,但是全市定级博物馆总数仅有39家,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比例为19.1%,低于多个国内城市。在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中,北京市有4家上榜,山东省则有12家;在二级博物馆名单中,北京有3家、上海市有6家、山东省有33家。

规划还提出,博物馆国际化程度与大国首都的国际交往功能不相适应。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共204家备案博物馆,从与国际博物馆大城市对比来看,低于伦敦的300余家。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博物馆对于国际交往活动专业化服务保障水平非常有限,多数博物馆不具备多语种导览接待能力。对博物馆文化的价值解读和阐释工作不够,与国外博物馆合作开展的研究、交流活动非常有限,进出境展览项目较少,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相对有限,国际传播能力有待提升,难以发挥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特殊作用,也无法支撑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文化交流需要。

到2035年每10万人将拥有2座博物馆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将分阶段推进。到2030年,北京构建层次分明的空间格局。根据"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挖掘整合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潜力,搭建全域活态博物馆的空间框架。形成博物馆之城2条空间轴线、四大政策分区和多个城市重点文博区的"两轴四区多点"空间结构。到"十四五"末的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将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十五五"末的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将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

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博物馆事业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为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贡献积极力量。在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后,"两轴四区多点"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彰显,2035年将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

按照北京全域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优化博物馆体系,实施"5511"计划,重点培育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50家"卓越博物馆"、100家特色中小型博物馆、一批类博物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博物馆体系。

此外,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还提出构建层次分明的空间格局和建设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博物馆城市的意见。前者将根据北京东城、西城、朝阳等不同城区的区域特点,布局四大政策分区,分别构建博物馆之城的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后者坚持场景带动、标准驱动、数据融合,建设1个基础设施底座、1个大数据中心、三大应用体系,形成市民有感、城市有数、服务有智的智慧型博物馆城市。

建设馆城融合发展的展陈体系

根据规划,北京将建设博物馆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老城展陈体系。在中轴线、长安街沿线、四重城廓等重点地区,加强城市地标与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主题文化阐释。加快中轴线文物腾退,依托腾退后的文物单位增设博物馆功能。结合传统胡同、历史街巷的绣花式更新,建设社区博物馆、街巷博物馆、胡同博物馆,力争北京老城每个街道至少拥有一座社区博物馆。引导博物馆阐释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实现馆舍内外多形态文化遗产的有机统一。

规划指出,将继续优化完善三山五园博物馆群体系。提升现有馆舍的协同展示水平。新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加强圆明园、畅春园数字展示功能。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样式雷记忆遗产、历史河湖水系的博物馆化展示,彰显"园林紫禁城"文化魅力。引导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主题博物馆布局,并改造提升中国长城博物馆,推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建成并向公众亮相,提升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的场馆水平,启动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沿线各类型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山水格局,讲好三条文化带的文化故事。

探索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与开放利用实施机制,推动国有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故居等)承担博物馆功能。鼓励在革命史迹、名人故居、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中发挥博物馆功能。对已被用作博物馆的保护类建筑,完善周边环境整治,扩大博物馆开放面积,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展示空间。

未来,博物馆之城建设依托北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和转化多姿多彩京味文化艺术,从京味生活、京曲京艺、京韵乡村、当代"京范儿"等方面,构建京味文化展陈体系。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可感知、可体验的虚实融合数字消费新场景,支持与购物、餐饮、住宿、文娱、旅游、休闲消费等业态融合应用,创造和激发北京博物馆之城的文化消费潜力。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