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园林 >> 正文

重庆市中央公园游憩偏好与场所依恋关系探究

作者: 任静 时间:2023-11-8 阅读次数:2636

对场所的依恋是人类一种基本需求,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风貌同质化,这种形态的统一带使得人们对于城市情感联结逐渐消逝,难以刺激场所积极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公共场所活力衰败,影响场所基本功能的发挥。为解答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开展了人与场所情感场所依恋程度的探究。

重庆中央公园作为驱动区域发展的引擎,重庆市民未来游憩休闲中心[1]。对于公园场所依恋的研究可以提高城市公园场所的象征价值,形成社会粘合剂促进城市的宜居性。选取重庆中央公园对游憩使用者偏好场所环境的情感研究,旨在了解场所依恋的认知、行为以及情感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突出场所依恋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来探索公园在物质、社会象征、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质量下降的问题,且公园游憩品质的改善对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基础认知

1.1相关概念

游憩偏好是指游憩者针对个人喜好对可供选择的户外游憩产品组合展开的顺序排列,包括游憩场所、活动类型、具体设施以及游憩目的地条件等内容。

场所依恋是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纽带,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概念[2]。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组成;同时场所依赖由游憩活动满意度、场所环境质量因素和场所唯一不可替代性组成;而场所认同由场所融合和情感获得两个方面组成。

1.2游憩偏好与场所依恋关系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于二者关系研究表明,使用者基于场所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游憩偏好产生各种行为活动增加对场所的认知而形成情感依恋,因而游憩者偏好特征对场所依恋存在相关性;海达里研究发现,游憩行为偏好对场所依恋的影响模型具有理想和充分的拟合效果,对于空间场所依恋具有显著关系[3];

Kyle等人的研究结果证明自然环境通过为游憩者提供各种舒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体验,激励受访者与公园环境互动,并促进他们对环境的依恋的发展[4];刘群阅等人的研究认为游憩者通过在城市公园中与自然景观要素和休闲娱乐设施的互动会产生相应的偏好情感,进而形成对场所的依恋与归属感[5]。(图1)

2/研究方案

2.1研究方法及数据获取

2.1.1网络文本分析

研究选取近自公园建成以来(即2013年2月18日至2022年5月24日)时段内媒体市民基于公园游览体验的评论与图像,通过Python程序爬取大众点评网——国内最大的专业第三方评价平台。现已在中央公园的参观者评价层面已聚积了大量的点评数据,对评论文本进行游客关注特征和情感特征获取。

获取到该网站中对中央公园的所有2300条点评信息后,写入专业词频解析软件ROSTCM6.0,对所有评价描述材料进行分词等操作,然后进行词频统计。利用软件进行公园使用者关注内容分析以及体验情感偏好分析;同时获取大众点评平台图像数据7333张,人工识别获得游客偏好要素标签数据。

2.1.2问卷收集

此次问卷设计的主要依据为前文中提到的,问卷总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游憩偏好量表设计;根据前文游憩偏好影响因素分析,制定评价指标包括31个题项。2.场所依恋测量量表。采用Williams量表测量场所依恋包含场所依赖、场所认同2个维度的各4项,被试者以五点量表作答。

问卷信效度检验如表1和2所示,研究数据信效度质量极佳。

2.2研究对象


图2


图2


图2

中央公园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开放式城市中心公园,是重庆新中心市民日常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重庆的标志性公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生态价值。作为现代城市公园,具备承办大型活动的中央广场、儿童娱乐设施和体育健身设施功能较为齐全的城市公园。(图2、图3)

2.3网络文本结果

2.3.1游憩关注偏好结果

经过ROST CM6文本分析软件处理,同义词合并后得到了275个高频词词汇。从高频词汇中总结归纳出8个维度,如表3。主要集中在园区景点、自然要素、社会活动方面。

2.3.2游客情感倾向结果

游客在公园中的情感体验是形成场所依恋的前提条件,积极的网络情感倾向是使用者对公园体验的正向认知、产生场所依恋的情绪基础。利用ROST EM软件对网络评论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如表4。

积极体验集中在公园自然景观环境的满意、活动设施舒适性、人性化管理配套设施、交通便利性和免费等方面。消极评论中主要集中在公园维护管理、活动设施、功能区域和配套设施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在维护管理失调、草坪活动限制多和禁止宠物活动等;缺少园内交通、娱乐设施,导视标牌少,功能设施配备不齐全等方面。

2.3.3网络图片数据分析结果

对爬取到的7333长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要素出发,探析游客在中央公园中景观要素感知偏好。根据图片内容和公园实际情况,将照片分为自然景观要素、人文要素,如图5。

3/重庆中央公园游憩偏好与场所依恋间关系分析

3.1主成分分析

为方便之后探究游憩偏好对于场所依恋的具体影响因子,对游憩偏好量表进行最大化的信息提取并对因子命名后,完整构建了重庆中央公园游憩偏好体验量表体系,包括活动设施、软质景观、草坪景观、活动偏好和社会环境氛围五个部分。如表5.

3.2回归分析

具体影响关系示意图(如图6)和研究假设(表6)。

3.2.1游憩偏好与场所依赖关系分析

场所依赖被认为是场所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能力[6]。场所依赖是场所依恋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对公园的利用率和行为倾向有更大的影响。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是改善场所依恋过程的主要因素。观测散点图与正态残差P-P图7,均达到检验标准说明游憩偏好与场所依赖模型建构良好。

观察表7可知,研究假设H1成立。软质自然景观是中央公园重要组成要素,游憩者对于植物观赏性和植物色彩的偏好体验促使软质自然景观与场所依赖之间建立了正向影响路径;这一结论验证了中央公园对于自然景观要素设计的成功性,为公园游憩者提供了场所吸引力,让使用者在公园中停留下来观赏,激发情感联结。

活动设施是公园基础功能发挥的载体,开展游憩活动的基础;启示公园应该完善设施建设,满足游憩者对活动设施的需求,建立健全场所功能,促进场所依恋。

草坪景观的偏好与场所依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成立。根据实地观测情况,公园使用者大多数游憩活动都在草坪上进行,且软质下垫面形成了安全的活动场所。

模型F检验(F=3.445,p=0.066>0.05)显著性不成立,也即说明活动偏好并不会对场所依赖产生影响关系,研究假设H4不成立。笔者认为在公园进行的游憩活动处于随性休闲状态故难以形成对公园的功能性依赖。

研究假设H5成立。由公园可达性满意度、环境整洁性、安全性和服务设施为公园营造了舒适的游憩氛围;公园环境氛围的塑造全方位地考虑了游憩者活动过程附属需求为公园形成功能依赖建立了基石(图8)。

3.2.2游憩偏好与场所认同关系分析

场所认同是一种认知机制,与场所的情感联系或象征符号[7]。在自我感知维度中,与特定环境相关的潜在意识、想法、感知、需求、偏好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将场所纳为自己生活经历的一部分[8-9]。场所认同描述了个人身份与场所之间的联系。观测散点图与正态残差P-P图9,均达到检验标准说明游憩偏好与场所认同模型建构良好。

由表9可知,研究假设H6成立;人们在软质景观环境下更容易放松心情,植物和水体产生的吸引力和体验满意度形成的积极喜爱心理为认同维度中情感获得建立了紧密联系。

研究假设H7成立;启示规划设计者们应该重视公园场所互动设施的设计,通过使用者对场所的探索可以产生丰富体验认知,形成对场所的认同感。

草坪景观作为重庆中央公园的特色资源,游憩者在其间的活动加强了与场所融合感,同时面对自然景观由内而生的积极情感两者合一而形成对中央公园场所认同。

研究假设H9成立;游憩者在公园场所中开展的各类游憩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情感感知,从而形成场所身份的认同,如在社交活动中与朋友同事交流而产生的愉快和喜悦,为场所增添了更加独特的意义。

游憩者对环境氛围的偏好会形成对公园独特的身份认知,加强与中央公园积极的情感联结,证明公园管理者对公园氛围要素的配置是必要的(图10)。

4/基于游憩偏好和场所依恋影响关系的公园优化建议

结合游憩者偏好体验与场所依恋影响路径,对于重庆市中央公园从提高活动体验和创造场所唯一性资源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身份认知,加强与中央公园积极的情感联结,证明公园管理者对公园氛围要素的配置是必要的。

4.1促进人与场所的互动,提高活动体验

人们在公园中的游憩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场所的互动、关系和感受以及收获的人际关系和群体认同,可以强化个体对于公园的功能依赖和情感认同。

4.1.1基于个体需求,设置多样化活动设施

活动设施是公园场所功能多样性依托的主体,公园丰富活动的设施可以增强场所吸引力,使游憩者对于场所功能更具粘力以提高场所依恋,需要规划者以不同群体需求针对性设置设施。

4.1.2塑造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场所,增强活动偏好

深度休闲是指活动者系统规律地从事嗜好活动,获得技巧、知识和体验;休闲活动的涉入可以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国内学者吴悦芳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可以增强场所认同,产生幸福感提升场所依恋水平[10]。个体在公园参加休闲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场所依恋[11]。

①针对公园使用者活动偏好现状,增强活动体验,营造深度休闲活动氛围、高质量的游憩专门化场所;通过实际调研,中央公园自然型游憩活动最受欢迎,需要增加细节促进随性活动向深度活动的形成;

②基于公园现有场所资源丰富游憩体验类型,完善游憩活动机会谱,为深度休闲形成游憩专门化提供机会契机,为游客提供最符合需求的游憩机会;

4.2场所特性塑造,建立场所不可替代性资源

根据场所依恋量表信息总结归纳发现场所唯一、不可替代性是形成场所依赖的重要因素[12]。中央公园的特色性资源——亚洲面积最大的阳光大草坪是公园场所情感认同形成最大的贡献因子,对于场所不可替代性资源营造具有巨大潜力。

5/研究结论

人与场所的情感联系一直以某种形式存在我们身边,大量研究发现人与场所依恋关系的发展有利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社会互动、获得幸福感,发展自我人格[13]。游憩偏好对场所依恋有显著影响。在创造公园环境、设施舒适度的同时,也可以增加使用者对场所的积极依恋感,改善他们的情绪,增强友好陪伴,促进社会互动。

参考文献:

[1]重庆中央公园景观工程设计[J]. 风景园林, 2015, (9): 26-29.

[2]Florek Magdalena. No place like hom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ttachment and impacts on ci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Town & City Management, 2011, (1): 346 354.

[3]Heidari K,Heydarinejad S,Khatibi A. Investigating the leisure behavior of Iranians: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serious leisure,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J], 2021, 13(1): .77-93.

[4]Kyle GT,Mowen AJ,Tarrant M. Linking place preferences with place mean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motiv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J], 2004, 24(4): .439-454.

[5]刘群阅,吴瑜,肖以恒,等. 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偏好及场所依恋理论视角[J]. 中国园林, 2019, 35(6): 39-44.

[6]Hesari E,Peysokhan M,Bayat F. Analyz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in New Cities: The Case of Sadra, Iran[J], 2019, 142(3): .1031-1053.

[7]Wynveen CJ,Kyle GT,Sutton SG. Natural area visitors’ place meaning and place attachment ascribed to a marine setting[J], 2012, 32(4): .287-296.

[8]Proshansky H.. The City and Self-Identity[J], 1978.

[9]Hernández B.,Martín Ana-M.,Ruiz C.,等. The role of place identity and place attachment in break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J], 2010.

[10]吴悦芳,徐红罡. 幸福在他处:退休流动者的深度休闲与心理幸福感[J]. 旅游学刊, 2022, 37(6): 69-78.

[11]谢涤湘,谢晓亮,兰妍,等. 老年人的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基于广州城市公园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2, 42(4): 692-701.

[12]Sharp R.,Sharp Julien-A.,Miller C.. An Island in a Sea of Development: An Examination of Place Attachment, Activity Type, and Crowding in an Urban National Park[J], 2015.

[13]Kil N,Stein TV,Petitte S. 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in recreation experience and outcome preferences among forest bathers[J], 2021, 35.社, 2020: 119-125.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