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公园适老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探讨
适老化的概念是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理解为适宜老年人宜居目标的相关住宅、建筑、社区公共环境等的一系列物理改造。2016年11月我国发布第一个关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适老化”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2017年3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进一步提出“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营造安全绿色便利的老年生活环境。
面对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居家养老是当前及今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面对居家养老的庞大群体,如何创造出适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家庭和周边环境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高频公共场所,因此,对社区公园进行适老化的提升与完善,能够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体现环境的人文关怀,让老人的日常活动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1/实地调研
1.1 调研范围
根据重庆市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各区老年人口占比情况、城区人口密度以及分布,确定了以中心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为本次适老化调查的范围。
对调查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选取主要以公园性质一致性、周边居住区人口密集度、老年人群使用率、环境完整性以及是否更新修复等为主要依据。
1.2 调研对象
本次社区公园主要调查的人群是年龄在60周岁以上,具有完全独立活动能力或需要借助辅助设施活动的老年人。
为保障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多样性、典型性,在中心城区内各区共筛选确定了16个可达性较高,功能分区相对合理,配套设施相对齐备,老年群体较为稳定的社区公园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表1)。
区域 | 公园名称 | 面积(万㎡) | 公园类型 |
渝中区 | 人民公园 | 1.2 | 山地型 |
枇杷山公园 | 5.98 | 山地+平地型 | |
虎头岩社区公园 | 7.14 | 山地+平地型 | |
江北区 | 石门公园 | 8.02 | 山地+平地型 |
嘉陵公园 | 7 | 平地型 | |
渝北区 | 动步公园 | 6.67 | 山地+平地型 |
益寿园、康逸园、静怡园 | 1.6 | 平地型 | |
沙坪坝区 | 绿碧公园 | 1.6 | 山地型 |
北碚区 | 北碚公园 | 7.43 | 山地+平地型 |
滨水公园 | 1.4 | 平地型 | |
九龙坡区 | 渝高公园 | 4.36 | 山地+平地型 |
彩云湖健康主题公园 | 3.5 | 平地型 | |
南岸区 | 南湖公园 | 1.46 | 平地型 |
融侨公园 | 9.5 | 山地+平地型 | |
大渡口区 | 心湖公园 | 7.05 | 山地+平地型 |
巴南区 | 含笑公园 | 7.49 | 山地+平地型 |
1.3/调研方法
1.3.1 观察测量法
对调查社区公园的空间场地、道路布局、附属设施、植物水体等情况进行详细踏勘、拍照、测量和记录。
1.3.2 行为标记法
选取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选择适宜老年人出行的晴好天气对公园老年人使用情况和行为习惯进行全天候观察,记录各类行为活动参与的人数、规模、时间、地点等,并在公园平面图上进行标记。
1.3.3 问卷调查法
对社区公园老年人群进行详细访谈,主要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年人的基本特性,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居住情况、兴趣爱好等;二是老年人社区公园使用方式和偏好;三是对公园各类设施的评价。
2/调研内容
为全面掌握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内的适老化情况,将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深入调查:
一是社区公园现状设施情况。包含场地空间的划分和设置,道路系统的通畅与安全,功能服务设施配套是否齐全、合理,园林景观是否有利于老年人的使用需求等。
二是老年人在社区公园内的活动情况。了解老年人的来园方式、来园时间及逗留时长,观察和记录老年人在公园内的各类活动,分析、总结老年人对公园设施的需求情况。
三是老年人对社区公园现状设施的使用后评价。通过访谈深入了解老年人对公园道路系统、功能场地、服务设施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为后期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3/调研结果
3.1 公园现状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在对16个社区公园进行了详细勘察后,结合老年人问卷访谈,可以总结出社区公园在场地空间、道路系统、服务设施、植物与水体、管理维护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3.1.1 场地空间问题
(1)功能场地分区不合理
26.6%的公园存在功能场地设置不合理的情况。部分活动场地与安静休憩区相邻布置,活动场地较为嘈杂的声音会影响到周边休憩区聊天和静坐的老人。有些公园将健身区与活动广场设置在一起,导致老人锻炼时常担心影响其他人的通行(图1)。此外,有些静态休息区设置在道路的尽头,没有与周围道路有效串联而成为视线死角。
(2)功能场地缺乏或空间尺度欠佳
81.25%的公园未考虑老幼代际复合活动空间,与全龄友好型发展理念不符。社区公园中带小孩的老人较多,停留时间较长,小孩无适合玩耍的场地和设施。46.15%的公园没有设置球场,无法满足喜欢球类运动的老人需求。还有部分场地无绿树遮荫,夏天炎热导致场地使用率不高或部分场地在有树荫的空间下又未布置相应的活动空间。
此外一些功能场地要么尺度太大,围合感较差,要么尺度太小或不完整,不能很好的满足集体活动的开展等。
3.1.2 道路系统问题
(1)无障碍方面
由于重庆特有的山地城市地貌,道路系统往往无法实现全园无障碍通行。调查中大部分公园合理利用地形,在主干道形成了无障碍环线,次干道或游步道出现高差的区域设置了台阶,但未设置或仅设置了几处无障碍坡道和栏杆扶手。除此之外坡道、栏杆扶手的样式和尺度设计人性化不足导致使用不便,有的坡道和扶手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已出现破损情况(图2)。
(2)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方面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公园活动场地中8.33%的地面铺装采用了光面花岗石面材,雨天湿滑;部分砂岩铺地因长期潮湿布满青苔,容易打滑摔倒;台阶和坡道地面材质相同,老人容易辨认不清而踩空;部分铺装材料松动造成路面不平;康健步道的卵石铺贴高度凸起过高,行走不适等。
3.1.3 服务设施问题
(1)休憩设施。主要包括景观构筑物和桌椅。
25%的公园内出现凉亭和廊架配置不足的情况,87.5%的长廊顶面镂空,夏天炎热,雨天漏雨,且无夜间照明设施。
本次调查的几乎所有公园普遍出现桌椅配置数量不足的问题,材质较为生硬、坐感冰凉,老人反应久坐不适(图3)。部分座椅形式和尺寸欠佳,人性化尺度不足。此外休息桌椅旁未考虑到轮椅老人的空间需求。
(2)卫生设施
由于老年人身体原因,对如厕需求更为频繁。本次调查的社区公园中50%设置了1个公厕,其余公园设置了2-5个公厕。部分社区公园会出现厕所数量不足或位置布置不合理的情况。问题主要集中在:厕所离人流集中活动区较远,步行时间长;厕所蹲位不够,在游园高峰期需排队;清洁卫生、后期管护不到位,环境差等问题。
(3)健身设施
68.75%的公园根据场地情况配置了各类健身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小型健身器材种类不足,分布不均或个别公园没有设置健身器材。18.75%的公园配置设施时流于形式,见缝插针的零星分布在其他场地周边,导致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交叉碰撞事件。个别健身场地或设施老旧、破损,需翻新改造。
(4)安全设施
对老年人而言,安全设施主要包含场地扶手、护栏、紧急呼叫系统以及AED急救设备等。在本次调查的公园范围内,场地内有高差的区域几乎都未设置扶手或仅设置了少量,部分摄像头和紧急呼叫系统损坏未发挥实际作用,未配置AED急救设备。
(5)无障碍设施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公共厕所在设置台阶的同时增置了无障碍坡道,少数厕所未设置坡道,导致部分老年人或残障人士上下困难(图4)。部分无障碍厕所的细节设计与管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房间入口门框较窄,洗手池下空间较低,轮椅老人无法正常使用水池。个别无障碍厕所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失去了实际功能(图5)。
3.1.4 植物与水体问题
(1)植物景观
一方面,建成时间较长的公园内部分区域出现植被郁闭度较高的情况,加之季相变化少,阳光无法穿透,导致场地环境阴暗潮湿。部分园内常绿树种较多,但缺少色叶、落叶和开花植物,对于视觉退化的老人来说更显乏味。
另一方面植物的康养功能发挥不足。利用植物的生态属性营造适老环境的康养景观、“五感花园”等新型理念未深入人心,在本次调查中的社区公园内此类设计未有体现。
(2)水体景观
公园里的水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水体深度过深,护栏偏高,将人与水面完全隔绝,失去了水体的亲近感;二是部分水池水位低,水质差,没有流动水源;三是个别公园水体护栏高度不达标,维护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3.1.5 管理维护问题
(1)设施维护
园内的设施主要问题体现在后期维护不到位或不及时,如休息座椅破损、照明灯具不亮、健身设施损坏、健身步道面层脱落、栏杆松动不牢靠、水体水质欠佳等。
(2)公共服务
大多数的公园的公共服务仅包括清扫、保洁及安保工作,其中公共厕所的清扫保洁、雨后设施的保洁、卫生死角的清理、宠物入园的管理仍需加强。此外没有发现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如紧急医疗援助、雨具借用、针线包服务、充电服务等。
3.2 老人使用情况分析
3.2.1 老人日常出行特征
根据老人日常来园方式、来园频率、来园路程时间、来园时间段以及停留时长的调查,可以归纳出老年人群出行特征统计表(表2)。
项目 | 选项 | 百分比% |
来园方式 | 步行 | 91 |
非机动车 | 2.25 | |
公共交通 | 5.93 | |
私家车 | 0.41 | |
其他 | 0.41 | |
来园频率 | 每天多次 | 44.38 |
每天一次 | 21.06 | |
每周多次 | 26.79 | |
每周一次 | 2.45 | |
偶尔 | 5.32 | |
来园路程时间 | <10分钟 | 44.99 |
10-20分钟 | 35.58 | |
20-30分钟 | 14.31 | |
>30分钟 | 5.32 | |
来园时间段 | 8-10 | 33.47 |
10-12 | 13.11 | |
12-14 | 10.32 | |
14-16 | 25.24 | |
16-18 | 8.09 | |
18-20 | 9.76 | |
停留时长 | <1小时 | 6.54 |
1-2小时 | 40.9 | |
2-3小时 | 44.38 | |
>3小时 | 8.18 |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1%以上的老人都是以步行方式来公园游玩,步行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占比为80.57%,其中早上8-10点来园的老人占比最高,为33.47%,每次在园内游玩的时间绝大部分在1-3小时内。值得关注的数据是44.38%的老人每天会多次来到公园进行各种日常的活动,如健身、散步、集体活动等。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公园因其离家近、使用方便,是周边居住区老年人的高频活动场所,其公园的建设维护更应考虑到符合老人的使用需求。
3.2.2 老人日常活动时间与活动内容特征
在对公园内老人进行全天候活动观察的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社区公园老年人活动情况汇总表(表3)。根据分析数据能够直观的看出园内一天内有两个高峰活动时段,分别为早上8:00-10:00、下午14:00-17:00。在不同的高峰时间段活动内容不尽相同,早上时段主要以散步、健身、集体康养活动为主,下午时段主要以歌舞、棋牌、带小孩等娱乐休闲活动为主。
活动时段 | 主要活动内容 | 主要活动空间 |
早上8:00-10:00 | 广场舞、老年操、太极拳、舞剑、散步、慢跑、乒乒球、羽毛球、门球、打陀螺、抖空竹、舞健身龙、健身器材 | 活动广场、球场、休憩空间、交通节点、健身步道、游步道、树下林荫地等 |
上午10:00-12:00 | 带小孩、聊天、闲坐、打牌、下棋、晒太阳、散步 | 活动广场、风雨长廊、凉亭、树下林荫地、游步道、儿童活动区等 |
中午12:00-14:00 | 打牌、下棋 | 风雨长廊、凉亭等 |
下午14:00-17:00 | 文艺表演、舞蹈、乐器演奏、卡拉OK、放风筝、聊天、散步、带小孩、打牌、下棋 | 活动广场、风雨长廊、凉亭、树下林荫地、交通节点、儿童活动区、游步道等 |
夜晚19:00-21:00 | 广场舞、健身操、交谊舞、带小孩、散步等 | 活动广场、游步道、健身步道等 |
3.2.3 老人日常活动空间特征
老人在公园内的场地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领域性、时域性和交替性。他们通常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活动,活动场地相对固定,时间上也有较强的规律性,尤其是集体性活动,如广场舞、棋牌、唱歌演奏等。除此之外,同一场地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活动类型,如早上跳广场舞的场地,下午成为文艺演出的舞台。
3.3 受访老人对公园的使用评价
通过老人对公园内各景观要素和设施的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情况,可归纳出他们对社区公园各景观要素和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图(图6)。
从老人对各景观要素和设施的不满意度占比来看,意见最大的是桌椅数量不足的问题(占比74.23%),其次依次为饮水设施没有或距离场地太远(占比53.17%)、健身设施种类偏少且数量不足(占比51.94%)、无障碍设施无扶手(占比37.22%)、无物品存放置物架(占比36.81%)等。
图6 社区公园各景观要素和设施满意度评价图
4/社区公园“环境-需求”适老化评价
基于对公园现场设施的现状调查基础数据,将社区公园的场地空间、道路系统、服务设施、植物水体、管理维护五个景观环境要素依次编号为A1、A2、A3、A4、A5,以此作为“环境-需求”评价体系的第一个构建维度。A1场地空间是老年人活动的物理界定,包含功能分区和空间尺度[1];A2道路系统包含无障碍以及地面铺装两部分;A3服务设施包含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健身设施和安全设施;A4植物水体包含植物景观与水体景观;A5管理维护是指各类设施的维护管理。
“环境-需求”评价体系构建的第二个重要的维度是老年人在公园使用活动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老年人对环境的需求归纳为通达、舒适、安全、社交、参与五个要素,依次编号为B1、B2、B3、B4、B5。B1通达包含道路和场地的通畅度和可达性,对于特殊人群的友好程度;B2舒适指老年人在道路行走、空间使用和配套设施的舒适度,环境的优美度;B3安全包含各种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设施管理维护安全。B4社交主要指场地和设施是否满足老年人的社交活动;B5参与体现公园设施是否有利于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交环境。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板块的内容,对实地调查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能够看出其中存在的适老化问题,分析出每个相关问题的轻重缓急,构建城市社区公园建成区适老化“环境—需求”评价表(表4)。例如,在A3服务设施要素中的休憩设施方面,我们在16个公园中调查了203处,在B2舒适性方面存在43处适老性问题,得出21.18%的休憩设施存在舒适性问题。
景观环境评价要素 | B1通达 | B2舒适 | B3安全 | B4社交 | B5参与 | |
A1场地空间 | 功能分区 | 8/219 3.65% | 33/219 15.06% | 25/219 11.42% | 16/219 7.31% | 24/219 10.96% |
空间尺度 | - | 49/219 22.37% | 17/219 7.77% | 13/219 5.94% | 42/219 19.18% | |
A2道路系统 | 无障碍 | 9/26 34.62% | 12/113 10.62% | 44/280 15.71% | - | - |
地面铺装 | 36/499 7.21% | 33/499 6.61% | 65/499 13.03% | - | - | |
A3服务设施 | 休憩设施 | - | 43/203 21.18% | 13/203 6.40% | 38/203 18.72% | 14/203 6.90% |
卫生设施 | 3/29 10.3% | 5/29 17.24% | 2/29 6.90% | - | - | |
健身设施 | - | 4/22 18.18% | 3/22 13.64% | - | 2/22 9.09% | |
安全设施 | - | 5/81 6.17% | 8/81 9.88% | - | - | |
无障碍设施 | 2/16 12.5% | 7/16 43.75% | 3/16 18.75% | - | - | |
A4植物水体 | 植物景观 | - | 56/219 25.57% | 7/219 6.39% | - | - |
水体景观 | - | 3/9 33.33% | 1/9 11.11% | - | 5/9 55.56% | |
A5维护管理 | 各类设施维管 | 18/499 3.61% | 32/203 15.76% | 70/584 11.99% | - | - |
基于社区公园建成区适老化“环境—需求”评价表,能较为直观的看出本次调查社区公园两个维度之间适老化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场地空间与尺度舒适性及参与性较弱;道路系统中无障碍的通达性不足。
(2)园内休憩设施、健身设施、卫生设施的舒适性不足且部分不利于社交;无障碍设施存在舒适性、安全性问题。
(3)植物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有待提高,水体景观参与性需提升;
(4)公园设施维护需提升管理质量。
5/优化策略
5.1 优化原则
老年学研究显示,老年人进行适度的健身、交往等户外活动,是维系他们身心健康乃至保障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2]。结合本次调研发现社区公园中存在的适老化问题,同时为了给老年人创造更为舒适的社区公园环境,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原则需要注意。
5.1.1 从形式化到实用化
社区公园的优化要以实用、舒适为原则,不能仅考虑环境的美观与形式,还需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尤其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在户外环境中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有时一点微小的高差变化或是日照风向都可能对他们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2]。因此应注重场地的实用性,设置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场地空间,满足老年人各类型的活动需求。
5.1.2 从景观化到人性化
转变社区公园户外环境设计仅限于“景观”的定位,应以满足老人日常活动、五感以及心理层面体验的多层次需求来进行整体环境营造。这也要求从以前公园单纯注重美观的营造方式,转向以精细化、人性化为主的设计趋势。
5.1.3 从保证安全性到全面性与多样性
安全性是公园内各项功能设施布置的核心原则,是老年人最基础的需求,但绝不是仅仅注重出行的无障碍要求,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满足老人的社交与自我实现的情感需求,设置更多丰富与多样的活动场地,给老人更多的选择空间,营造舒适安全的公园环境氛围。
5.1.4 从适老化到全龄友好
社区公园的适老化设计应立足于全龄友好的视角,充分考虑通用性,做到不仅适合于老年群体,也应适合于其他年龄群体,促进代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5.2 适老化提升策略
根据本次调查总结发现的关于社区公园适老化存在问题的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5.2.1 空间设计要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针对老年人的实际使用需求,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合理组织各类活动场地空间,动静分区,避免干扰。各个场地之间需要保证良好的可达性与视线通透性,不同活动主题的场地设置可以相邻布置。考虑到城市社区公园规模较小,用地紧凑,在空间的利用上可以考虑功能的复合使用。
5.2.2 设施设计要尊重老年人的身体特点
(1)休憩设施。在满足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来进行休憩设施的设计。根据老人的多层次需求,场地中应设置充足的休息座椅且注意摆放位置的遮阳避雨,特别需要考虑座椅的位置、样式、尺度以及材质设计。此外要注意预留轮椅老人的交流空间。
构筑物顶面不宜镂空,下部要考虑充足的座椅保证休息聊天空间或开展棋牌活动,在其周边需注意保证视线的通透性。
(2)健身设施。注意提供不同类型的健身器材,以达到能够锻炼身体不同部位的需求。此外健身场地设计应避免高差,防止老人磕碰绊脚。
(3)卫生设施。考虑到老年人行走缓慢,因此针对老年人群的公共厕所设置的位置宜靠近较大规模的集中活动场地。在公共厕所的出入口需特别注意防滑。有台阶应当配置栏杆扶手,同时考虑无障碍通道。厕所内部如厕位、洗手盆应充分考虑适老性的设计。
5.2.3 细节设计要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活动内容及自身身体条件,尤其应加强对公园内场地细节设计的关注,如场地坡度、地面铺装、扶手设计等,以达到保证场地的舒适性、便捷性及安全性要求。
由于重庆的山地地形决定了大部分社区公园为山地型,因此无障碍坡道、地面铺装尤其应注意耐用性及防滑性。不同的道路区域宜选取触感不同颜色不同的铺装材质以起到提示作用,如:散步道可设计塑胶的健身步道保证老年人膝关节不受损伤。
特别注意园内出现室内外空间交接的灰空间过渡区域时,地面铺装要满足防滑需求,不做光面处理。
5.2.4 注重公园的生态性设计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社区公园的植物设计在考虑增加四季观花、秋季观叶等植物品种提升公园观赏性的同时,应考虑夏季遮荫和冬季晒太阳的空间。此外带有飞絮的植物尽量少用或不选用,如法国梧桐、垂柳等,避免引发老年人呼吸系统问题。
具有健康效益的植物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健康疗养环境,园内可采用“园艺疗法”,利用植物的感官刺激作用营造康养景观环境。不同植物品种的健康效益还可通过科普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加老人对植物的认知。
5.2.5 强化公园的后期维护管理
(1)整合社会资源,转变公园运营管理模式。
积极跟随国家的方针政策,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管理,政府与企业互相监督促进公园管理良性发展。
(2)重视管理维护,改善公园环境质量。
注重加强园内设施维护,及时更新和修缮园内设施,避免安全隐患。对公园公共厕所宜安排专人服务与清洁卫生打扫。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公众的参与管理意识,自行维护公园环境。
6/结论与展望
在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需求后,可以分析出社区公园的适老化建设重在人性化、精细化和实用性,“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希望本次调查发现的适老化问题与提升策略能够对未来社区公园的更新改造和设计建设提供参考,真正实现全龄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基金项目: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科研项目“适老化设计在重庆社区公园的应用研究”(城管科字2022第23号)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春彧. 张雪. 牟燕川. 山地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的适老性问题识别[J]. 规划师论坛, 2023, (1): 42-47.
[2] 周燕珉, 刘佳燕.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J]. 建筑学报, 2013,000(003): 60-64.
[3] GB/T 42195-2022《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
[4] 谭丽. 重庆市社区公园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策略 [D].西南大学, 2021
[5] GB 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 周燕珉.秦岭. 适老社区环境营建图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7] 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8] 蒋铭. 基于老年人健康视角下的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 2017.
[9] 崔委婿. 社区公园老年康复运动场所设计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10] 孙宏生.苏钠. 基于老年人群行为模式的社区公园提升改造研究[J]. 城市更新, 2022, (10): 141-143.
[11] 毛义华. 原居养老及社区适老化改造[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2.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主办: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重庆立意园林咨询有限公司
- 学会电话:(023)68801472 63673736 63673738 63892447QQ:944865067
- 地址:重庆菜袁路205号世纪花城A栋3楼
- 渝ICP备11002947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