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用自然教育守护湿地、候鸟

作者: 时间:2024-7-12 阅读次数:417

时隔一年,再次踏上东北的土地,满眼的绿色连绵不断,最近几日都在下小雨,烟雨笼罩着矮山,水气淼淼,眼前时不时能看到大片肥沃的黑土和稻田,心里越发期待未来几天的行程。

“海浪澎湃”的兴凯湖湿地

兴凯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中俄两国区域分别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6月的兴凯湖湿地,清晨还有些许凉意,兴凯湖之大,一望无际,湖边如海边,潮起云涌,沙鸥翔集。

集群的红嘴鸥会在芦苇丛上空盘旋,或隐秘于芦苇丛中,远处有凤头结伴游来,骨顶鸡嘴衔芦苇叶忙碌营巢,还有伶俐的普通燕鸥不时飞过,整个湖面一片生机盎然,当嘉乐老师把单筒对准红嘴鸥的巢,一只毛茸茸的雏鸟探出脑袋,融化了所有人的心。

看着自然里的一切——这些生命本该有的样子,眼中热泪盈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象逐渐清晰,我想,终将回到城市里的我不会忘记这次亲身体验带来的感动,三千里以外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会提醒着我继续践行绿色生活的方式,期望着为这颗星球上的生灵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帮助,正如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BEPARTOFTHEPLAN”。

过去的五天很短暂,但留下的感动将一直留存于心,保护生态环境、呵护自然的信仰也愈加坚定。

参观兴凯湖博物馆,馆内藏有各种鱼类和鸟类的标本,在嘉乐老师专业详细的讲解下,一个个静止的标本好似重获生机:成年白尾海雕的尾羽才是白色的,丹顶鹤头上的红色是裸露的皮肤颜色;秃鹫不善长走路,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不是所有的鸮都是晚上捕猎的,雪鸮是白天活动的……仿佛看到了它们曾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自在生活。

后来,我们作为临时讲解员和蓝天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再次踏入这座博物馆,当看到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明白,我们“现学现卖”的讲解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让他们知道自己和这些美丽的生命共享这片土地。

第一次踏足祖国的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的珍宝岛湿地,没有人不被它的美惊艳。这一定是我见过最美的湿地,各种湖系交错,各种绿色延绵,苍鹭不时飞过,更有猛禽盘旋,我们闯入了一片鸟儿的乐园,一片生命的净土。

蓝天白云下,微风中漾着不一样的绿,它沉静且具有诗意,不像森林那样葱郁,也无海洋的恣意,但绿色翻涌、万物栖息,这诗意中饱含生命的张力。

在保护区的智慧湿地管理服务平台,我们了解到实时监测系统帮助巡护员快速掌握保护区情况,监测动物活动,AI识别物种,但仍需保护工作者用大量的时间人工纠错。这些年,经过像万科长一样的野保人的努力,黑龙江流域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稳定上升,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湿地、保护湿地。

在人工巢附近茂密的沼泽湿地中,还藏着数个丹顶鹤、白枕鹤的巢。

聆听保护故事,每一个物种都令人心生敬意。难怪,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在《诗经》中就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湿地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以及人类与湿地的互动。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湿地始终与人类的繁衍和生活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里,几千年前的“关关雎鸠”依然“在河之洲”,“振鹭于飞,于彼西雍”的唯美意境穿越时空依旧鲜活。

从湿地到课堂,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自然教育课程进入小学教室,为当地的孩子们讲述湿地之美。在我过去的支教经历里,虽然也曾主导过文博科普和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但多是以密码学、推理课这类纯兴趣的课程为主。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