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 | 中华秋沙鸭

作者: 时间:2024-7-12 阅读次数:425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万千物种,它们与人类共同分享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但是由于栖息地退化等问题,有些动植物已面临生存危机,亟需保护。基于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EAAFP将推出“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系列推送,宣传水鸟保护的优秀案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该系列的第一篇推送,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中华秋沙鸭上。这种美丽的鸟类不仅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更是迁飞区乃至全球范围备受关注的濒危动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华秋沙鸭的世界,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以及我国在保护中华秋沙鸭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水鸟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物种介绍

中华秋沙鸭,英文名Scaly-sidedMerganser,因其胁部的鱼鳞状花纹,又称鳞胁秋沙鸭。中华秋沙鸭的模式标本产地在中国,故称“中华”。凡叫中华,必不能差。中华秋沙鸭是东亚特有种,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关键物种,在IUCN受威胁物种红皮书中列为濒危。曾是雁鸭类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加之黑白的颜色配置,为其赢得“鸟类中的大熊猫”的称号。

中华秋沙鸭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部,越冬区主要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区域。中华秋沙鸭偏好清澈多鱼的溪流、江河、湖泊和水库。由于高度依赖淡水生态系统,并且对生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中华秋沙鸭被认为是生态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将惠及整个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

保护举

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时中华秋沙鸭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法律保护,此外在黑龙江碧水、吉林长白山、湖南沅江等中华秋沙鸭繁殖地、越冬地也建立了保护地。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在2010起设了立了中华秋沙鸭特别行动小组,以更好地协调、开展整个迁飞区内各国的保护策略和行动,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为小组主席。中俄科学家共同开展了种群监测和评估、布设巢箱等研究和保护工作。

朱雀会与SEE基金会于2014年联合发起了全国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该活动由北京林业大学担任专业指导,在项目开展的四年间,包括保护区、观鸟会、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超过120个机构组织参与。这是鸟类公众科学项目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实践。他们在超过2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00多个区县的300多个调查点,投入调查人力超过2000人次,覆盖了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10条河流流域,积累了大量的中华秋沙鸭第一手越冬调查资料,不仅统计到了相对确切的越冬种群数据,还在大别山、秦岭东麓发现了这一国际濒危物种新的集中越冬地,此外也收集到关于中华秋沙鸭越冬地的水文、受胁因素等相关信息。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公众科学项目的实施,也带动了越冬地对于中华秋沙鸭的宣传与保护,提升了社会关注度,为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营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和谐共生

通过本推送,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也看到了我国在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到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科学研究的深入到公众教育的普及,每一项工作都在为中华秋沙鸭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保护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坚持。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中华秋沙鸭能够摆脱受胁的阴影,自由翱翔在蓝天碧水之间。

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是全球环境基金(GEF)第七增资期内,在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实施的赠款金额最大的单体项目,GEF赠款1,000万美元,实施期为2021至2027年。项目旨在构建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推动候鸟和湿地保护主流化和可持续融资,助力扩大和提升我国湿地保护地管理体系和能力,开展国内外经验交流与知识管理,以保护全球重要候鸟及栖息地,同时促进社区参与和性别主流化。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