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园林 >> 正文

昙花

作者: 文章编辑/王莉 时间:2024-7-16 阅读次数:531

昙花,学名Epiphyllumoxypetalum,是仙人掌科昙花属附生肉质灌木。昙花是印度梵语“优昙钵罗花”的简称,因花形美丽,且香气浓郁、淡雅素洁,又在晚上开放,因此,又有“月下美人”的雅号。目前昙花通过园艺杂交和培育,花色已有浅黄、玫瑰红、橙红等各色品种,兼具观赏、食用与药用价值。

1/形态特征

091.jpg

附生肉质灌木,高2-6米,老茎圆柱状,木质化。分枝多数,叶状侧扁,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深绿色,边缘具波状圆齿(小窠),无刺。幼枝有时有刺毛,位于圆齿缺刻处。花单生于枝侧的小窠,漏斗状,于夜间开放,芳香,长25-30厘米,直径10-12厘米;萼状花被片绿白色、淡琥珀色或带红晕,线形至倒披针形,先端渐尖,通常反曲;瓣状花被片白色,倒卵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雄蕊多数,排成两列;花丝白色,花药淡黄色;花柱白色。浆果长球形,具纵棱脊,无毛,紫红色。种子多数,卵状肾形,亮黑色,具皱纹,无毛。

2/产地与分布

092.jpg

原产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苏里南和哥斯达黎加,17世纪中叶由荷兰人引进台湾,后传入中国,目前全国各地普遍有栽培。

3/生长习性

昙花喜温暖、半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生态环境。我国华南、西南个别地区及台湾海峡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区都作盆栽。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冬季可耐5℃左右低温。土壤喜富含腐殖质、排水性能好、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土壤。

093.jpg

4/栽培管理

4.1栽植时间:昙花最适宜的栽培时间为春季或夏初,当气温达到14-20℃时,开始生长,进行栽植最佳。9-10月时昙花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的第二峰值,也可进行栽植。

4.2栽培土壤:昙花在栽培时宜选择肥土,沃壤、疏松、湿润的微酸性土壤,常用的培养土配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壤土+泥炭+粗沙,比例为7:3:2,第二种是腐叶土+粗沙+谷壳炭、贝壳粉,比例为3:3:2。第三种是壤土+粗沙+腐叶土(或谷壳炭)组成,其比例2:3:2或3:2:4等。总之培养土必须符合排水、通气良好、肥沃、疏松,pH4.5-6.5无病虫的原则。

094.jpg

4.3栽培地点:昙花喜半阴环境,忌夏季高温阳光暴晒。家中盆栽,春、秋季节可放在室外半阴处培养,夏季高温可放在室内光线明亮、通风良好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大树阴下,或搭设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

4.4水肥管理:昙花属多肉,因此对水非常敏感,一般土壤含水率保持15%左右为宜,土壤含水率达到25%以上时,会引起根部腐烂。春夏的浇水尤其在低温条件下应十分谨慎否则会引起整体死亡。晴天气温高、光强时,要适当多浇水,或勤浇水;阴天盆土宁可偏干也不要浇水。冬季在5℃条件下,要严格控水,使盆土保持干燥保证安全越冬。昙花植物幼苗、小苗,以及空气十分干燥条件下,可增加喷水次数或喷水量,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昙花植物一般生长较缓慢,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及时增施肥料,促进生长发育。建议在上盆时,施入腐熟的豆饼、菜饼、骨粉、羊粪、鸡粪等有机肥做基肥。生长期间可每半个月施一次稀薄饼肥,现蕾后增施1-2次磷酸二氢钾,则会花大色艳。花谢后随即再施1-2次液肥,有利于来年开花。

5/繁殖方法

昙花的繁殖以扦插、分蘖为主,也可嫁接和播种。在家庭养花中,扦插繁殖容易操作,且当年或次年就可以开花。  

5.1扦插繁殖:在5、6月选择生长健壮、充实的2年左右变态茎,不可太嫩,将插条切成10~15cm小段,伤口用杀菌剂或草木灰封口,在通风阴凉处放置2~3天干燥后在伤口处会行成一层膜,此时就可以用于扦插于素沙或园土+泥炭7:3的基质中,扦插深度为插条的1/3左右,基质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遮光1个月即可生根。

5.2嫁接繁殖:昙花嫁接的接穗要选择健康合适的变态茎,长度以1节为宜,砧木一般以选择耐寒性较强的仙人掌为主。嫁接成败的关键在于找对髓心,嫁接时应将髓心对齐;其次要注意用液蜡封嫁接口,接后半个月不能浇水,可以在嫁接前几天一次性浇足水。接后第1周放阴凉处,第2周放半阳半阴处,一般经15天左右就可以成活。

6/主要价值

昙花兼具观赏、药用及食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6.1观赏价值:素有“月下美人”的昙花,由于其奇特的开花习性,常博得花卉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同时,作为观赏花卉,其花朵大、色纯白,筒部甚长,开放时花蕾翘起,花瓣绽放如仙女在空中飘舞;每逢夏秋节令,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开放,展现美姿秀色,芬芳怡人。昙花不仅是美丽的观赏植物,夜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和花香,优化人居环境。  

6.2药用价值:昙花的叶、花可入药,甘平润燥,花治肺结核、肺热咳嗽,叶敷跌打疮肿;据《台湾药用植物志》,昙花有“清肺热,止哮喘”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中主要用于主治大肠热症、肿疮、肺炎、哮喘等症。

(文章编辑/王莉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