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水市烟草制造产业园海绵化改造项目:坚持问题目标双导向 打造海绵提升示范区

作者: 中国建设新闻网 陈海 刘建林 时间:2024-9-27 阅读次数:678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还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里子”工程。

自获得2021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资格以来,天水市紧密结合市情实际,通过山、城、河多层布局,林、草、渠立体统筹,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了一批能够彰显地方特色、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海绵城市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天水市烟草制造产业园海绵化改造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项目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社棠工业园区,片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50.42公顷。园区内分为烟草加工区、办公区和休闲区。改造前,烟草加工区和办公区下垫面以屋面和不透水铺装为主,休闲区下垫面以绿地、水体和不透水铺装为主。厂区内为分流制排水体制,雨水常年直排至市政管网,径流污染既未得到削减,非常规水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以问题为导向 实施“+海绵”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就是解决城市现有问题,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加美丽。项目作为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海绵化改造措施。

一是利用植草沟收集、输送、净化和排放径流雨水,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增加雨水径流滞留时间,促进雨水就地下渗。

图为植草沟

二是改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集雨水、削减洪峰流量、缓解地表径流污染,有效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三是结合厂区排水管网,建设总容积300立方米的调蓄水池,收集、净化、处理和利用雨水。

四是结合厂区再生水系统,对厂区内既有绿地灌溉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新建绿化灌溉管网总长4551米(管径63~110毫米),利用蓄水池内收集的雨水和厂区再生水作为灌溉水源,实现雨水资源和厂区再生水耦合利用,厂区再生水平均回用量为750立方米/天。

以目标为导向 有效利用水资源

天水市属于典型的西北半干旱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85立方米,占全省人均水资源的2/5,占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5,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1.9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38.5毫米,且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

因此,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从而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项目立足天水市实际情况,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再生水回用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再生水回用等多个目标。同时,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打造现代工业海绵提升示范区。

图为再生水回用

项目坚持采用LID设施,打造高品质海绵型地块,共建设雨水花园4188.94平方米、植草沟2313.04平方米。通过海绵化改造,让路面雨水和屋面雨水进入植草沟,经植草沟转输,汇入雨水花园下渗后,溢流至园区雨水管,经安全分流井进入蓄水池及既有人工湖,超标雨水溢流排入河道。

通过海绵化改造,项目削减了径流污染,缓解了雨水管网排放压力。实现了13.71公顷面积(主要包括道路、屋面、停车场以及草地)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预计每年可利用雨水1800立方米;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预计每年可以回用再生水27万立方米。

通过雨水和再生水的耦合利用,减少了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由现状53.65%(6.5毫米)提升至74.53%(12.50毫米);年径流污染削减率由现状17.50%提升至49.08%;雨水资源利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建成后园区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03%。

图为项目改造后一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一批批海绵型产业园、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居住小区等海绵项目建设完成,雨水留了下来,流水积蓄了起来,水资源活了起来,生态好了起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化全域贯彻落实的背后,是天水市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体现着这座以“水”为名的城市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生态活力和发展潜力。未来,天水市将继续用海绵沁润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让百姓尽享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利。

李永安供图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二维码

会员之家

学会简介 组织机构 团体入会 个人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