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园林 >> 正文

老旧城区绿色空间拓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作者: 李从艺,孙,芳,何梦雨等 时间:2024-10-29 阅读次数:451

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是增进民生福祉、反映市民生活品质、体现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载体。由于城市建设速度逐步加快,居民对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而老旧城区由于用地紧凑、人口密集,城市风貌和城市功能逐步滞后,现状绿地空间及基础设施配套无法满足居民诉求,因此,需要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效挖掘老旧城区价值空间,盘活存量绿色空间资源,延展绿地高品质的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亲切、宜人、舒适的高品质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大力提升市民幸福感,为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1/绿色空间拓展的内涵

加强对老旧城区的绿色空间拓展是适应城市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城市更新与绿色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物质环境的绿色更新与城市社会软环境的绿色重构相统一,实现功能复合、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的城市更新模式。绿色空间拓展强调在建成区范围内,从用地上、空间上、功能上挖掘绿色空间拓展潜力,将城市街巷边角地、居住区闲置地、零散腾退空间等原本未被利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改造为绿色空间,使看似不起眼的城市空间“变身”成为居民喜闻乐见的休憩、健身、交往、活动场所,同时聚焦地区民生短板,对现有零星、闲置的城市街头绿地进行整合提升,不断优化公共空间品质,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激发社区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质量。

2/老旧城区绿色空间拓展的相关实践

各大城市的老旧城区主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市民生活新需求为切入点,开展了丰富的绿色空间拓展实践。从挖掘存量方面来看,主要是对低效闲置、功能不优的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绿化改造,北京市大兴区结合低效集体产业用地腾退,在南中轴路孙村地区,将曾经杂乱无序的市场、废弃的工业大院改造成为融绿化景观、生态养护和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综合公园——“孙村公园;常州大力推进街巷林荫化,把道路两侧的零星绿地“化零为整”,并结合街巷文化特色、历史痕迹,打造成具有人文景观和风貌特色的林荫路。从拆违拆墙透绿方面来看,2021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结合城市更新推进留白增绿、拆违建绿,不断完善城市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苏州公园在充分尊重场地历史风貌及底蕴特色的基础上有序推动公园“边界”向街区“交界”转型,打造城绿相融的“无界公园”。从立体绿化增绿方面来看,新加坡政府提出由政府承担50%的立体绿化费用;2020年上海编制了《上海市立体绿化示范项目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明确了对立体绿化资金扶持的具体要求;深圳南园绿云屋顶共建花园,将“共建花园”与“屋顶绿化”两个理念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可以休闲、种菜、游憩的多元化社区空间;重庆市利用坡地、堡坎、崖壁等城市特有地形,“见缝插绿”“见缝插景”,将杂草丛生、土石裸露的废弃角落打造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立体花园。从复合利用方面来看,主要是充分利用绿地下部的地下空间,余美萱、李敏提出将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移,如停车场、公共设施等,在地面上建设广场绿地或城市公园,实现城市绿地拓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同步进行,如加拿大多伦多桥下公园项目。

3/重庆市渝中区绿色空间现状分析

3.1研究区域概况

001.jpg

本研究将重庆市渝中区作为研究区域,渝中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100%城镇化的行政区,这意味着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城市发展成熟度,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更新和改造问题。渝中区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57.8万人,辖11个街道共79个社区(见图1),其中76个涉及老旧社区,是重庆市拥有老旧社区最多的城区,由于这些老旧社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绿色空间相对匮乏,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当下,居民对于绿色空间的拓展需求十分迫切。

3.2渝中区绿色空间分布情况

004.jpg

通过对渝中区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梳理现状绿色空间分布情况(图2),绿色空间类型包括城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屋顶绿化、坡坎崖绿化等。绿色空间主要分布于渝中半岛西部,沿虎头岩隧道以北以及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等大面积绿地斑块。而东部朝天门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纪门街道绿色空间数量较少,且分布较为零碎。

4/渝中区绿色空间的困境

4.1人均绿地总量不足,可利用绿色空间资源有限

002.jpg

渝中区可开发的建设用地趋于饱和,导致可绿空间客观受限,据统计,渝中区建成区面积为18.22平方公里,城区(县城)户籍人口50.06万人,公园绿地面积为387.33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7.7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8.91%,分析可发现渝中区的绿色资源明显较为匮乏,如图3。同时受轨道、城市更新等市区重大项目建设影响大量占用绿化,人均公园绿地总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和生态需求,渝中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面临巨大挑战。

4.2绿色空间分布不均,供需服务匹配不平衡

003.jpg

006.jpg

005.jpg

渝中区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区,具有用地紧缺、高密度发展的显著特征,绿色空间建设一定程度受到外部条件限制,与人口分布的协同性不足,导致绿色空间在数量和分布上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因而加剧了绿色空间的供需矛盾。利用现状绿色空间数据、社区边界数据分析得到渝中区绿色空间供给分布情况,如图4,发现渝中半岛中西部片区的绿量供给比东部片区的明显要高一些。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绿色空间能有效提升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与绿色空间需求程度成正相关,尤其在人口高聚集或建筑高密度区域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利用人口聚集密度、建筑密度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既得到渝中区绿色空间需求分布情况,如图5,发现渝中半岛东部片区的绿色空间需求明显高于西部片区。将绿色空间供给分析结果和绿色空间需求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叠加,即可得到“高需高供”、“高需低供”、“低需高供”、“低需低供”四种类型社区,四种类型社区分布图详见图6,处于高需低供的社区主要分布在朝天门街道,据统计达到21个,可以发现该片区的供需服务匹配不平衡,绿色空间拓展需求尤迫切。

4.3绿色资源利用不充分,社会效益不突出

007.jpg

008.jpg

受渝中区地形限制和历史原因遗留,部分地区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被闲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如朝千路社区、华一坡社区、抗建堂社区、煤建新村社区等,存在场地坡度小于45°的闲置地、裸露地;如春森路社区、金汤街社区、陕西路社区等,未充分利用周边绿色空间高供给社区;如沧白路社区、公园路社区、较场口社区、罗汉寺社区等存在坡坎崖区域;如朝千路社区、厚慈街社区、华一坡社区等,存在未利用的高架桥下灰空间;同时东水门大桥桥头、邹容路等区域受城市建设项目影响,大量围挡占用绿地缩减了市民活动空间,降低绿色空间的社会效益。(图7、图8)

4.4屋顶绿化推广遇瓶颈,绿色潜能难发挥

近年来,渝中区为积极响应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出台了《社会绿化奖励办法》,鼓励社会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并为确保其有效实施,还编制了《重庆市渝中区屋顶绿化技术导则》,引导在建筑条件允许的住宅小区实施屋顶绿化建设,开展最美屋顶、阳台评选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初期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改善成果。然而,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一系列挑战逐渐显现。屋顶绿化项目对设计、施工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涉及防水处理、土壤选择、植物配置等技术环节,同时屋顶绿化效果的持续依赖于长期的维护,这些都需要较高的技术与资金投入,也成为制约社会参与热情的重要因素。因此,尽管初期政策成效显著,但在后续阶段,激励措施的力度和覆盖面不足以充分激发社会单位及个人的积极性,导致屋顶绿化推行面受限。

5/老旧城区绿色空间拓展策略

在老旧城区的更新背景下,根据渝中区绿色空间当前面临的困境,可以从用地、界面、空间、功能四个层面探索拓展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效途径。用地方面,主要针对闲置地、零星地、腾退地等存量用地的挖掘,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界面方面,是指通过合理地打开部分附属用地的边界,使原本可能被忽略或荒废的土地得以重新利用,以及打开封闭绿地的边界,提高绿地的可达性,实现城市绿量的提升。空间方面,调对竖向空间充分利用,在立体空间维度扩展绿地覆盖,有助于丰富绿地空间形式,增加绿地空间载体和影响力。功能复合方面,是指绿色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功能混合,强化老旧城区地块的复合功能使用率,从功能多样化的角度集约建设,实现绿色空间的合理拓展。

5.1挖掘潜力,提高利用率

一是建立存量可拓展绿色空间数据库。利用遥感解译、无人机识别等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详细调查,对城市的零碎地、边角地、闲置地进行全面的梳理,掌握其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条件、用地性质及权属等信息,建立存量可拓展绿色空间数据库,并进行定期更新和监测,便于及时了解绿地的使用情况、人流密度、植被状况等信息,为后续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建立绿色空间拓展相关建设制度。首先,全市绿色空间拓展可根据现实需求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议出台相应的导则、标准等文件,明确用地的使用规范和管理责任,统一维护工作,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其次,应当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推动绿色空间拓展。通过梳理调查,形成可利用的城市零碎地、边角地以及闲置地清单后,根据供给需求度、建设难易度、资金安排等,制定包括绿化地点、建设方式、设计风格、植物配置类型、景观布局等建设计划。最后是可建立激励企业、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5.2界面延展,扩展可能性

一是单位附属绿地界面拓展。通过采取“拆墙”“推墙”等手段对单位附属绿地进行界面延展,能够有效拓展城市绿地空间。根据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选择全开放、半开放的方式进行拓绿,在不影响原使用人群的前提下拆除原有围墙或推移围墙位置后,创造开放、宜人的绿色空间。二是道路附属绿地界面拓展。通过科学、合理拓宽绿化带,拓展道路附属绿地,能够提高绿地的通透性,有效增加城市绿地的总量。在拓宽边界的同时,可以通过设置多个出入口和便捷的步道系统,提升市民进入这类用地的便利性,并结合城市绿道的串联,使其与其他公共开敞空间相互连接,提升城市绿化的整体性。三是公园绿地界面拓展。公园绿地可通过将公园封闭边界打开,与城市界面融合,建设“无界公园”,将绿色空间真正还之于民,让市民与自然和谐共生,享受生态福利。公园绿地的开放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拆墙拓绿”,更应全面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弱化边界感,使公园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市民的可进入性。在实施公园绿地的开放策略时,在其需要保证完整性的区域,又使其更具亲和感,削弱了边界的强烈程度。

5.3立体增绿,提升绿视率

009.jpg

010.jpg

一是架空层立体绿化。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合理利用架空平台营造廊架生态绿地。建议结合如渝中区公园路社区、沧白路社区等立体绿化潜力区域,建议利用铺开立体花槽、种植攀缘植物等方式,强化上层平台绿化建设,打造“下层绿化+上层架空花带”(如图9所示)等形式,实现城市多层生态环境的叠加。对于桥体架空空间,应当合理拓展桥体架空绿化。如渝中区厚慈街社区、华一坡社区等高架桥灰色空间拓展潜力区域,建议针对桥体架空部位,种植勒三角梅等植物,同时全面绿化过街步行天桥、立交桥,采用桥身加设花槽,桥柱铺挂绿色钢丝网,种植攀缘植物等方式,与桥下绿地组成立体绿化空间,拓展老旧空间架空绿化。二是建筑立面立体绿化。合理利用重庆市现有老旧建筑综合体立面进行绿化,能有效提高楼宇的空间利用率,强化剩余空间改造方式。针对渝中区大井巷社区、公园路社区、湖广会馆社区等公共建筑立体绿化潜力区域,鼓励对该类区域的建筑墙面、阳台、屋顶等实施墙体绿化,具体措施包括挂网式绿化、板槽式绿化、模块式构件绿化、铺贴式绿化和摆花装饰绿化等多种方式,形成“绿荫满棚”的效果,同时宜在超高层建筑里开辟中庭绿地,充分利用下层绿色空间完善营造架空绿地,形成“上层建筑立面绿化+下层平面绿化空间”(如图10所示)的立体绿化形式,丰富公共区域的景观空间。

5.4复合利用,增强功能性

一是与居住功能复合。如渝中区老旧居住区,绿色空间主要以景观绿化、居住服务功能为主导,建议结合“绿色空间+生态休憩”功能,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绿化区域设置适宜配套服务设施,如休息小坐场所、读书角等,使绿色空间成为动静相宜,丰富居住区绿化景观,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态体验;将“绿色空间+业态服务功能”结合,在适宜处增设简单餐饮吧、商业零售、咖啡棋牌等综合体,便利居民生活。二是如渝中区煤建新村社区、金汤街社区等公共服务设施潜力区域,在绿色空间主要以景观功能为主导,建议结合“绿色空间+基础服务功能”,建议结合劳动者港湾、管理用房等综合设置驿站,强化基础服务设施品质,展示城市人文关怀;建议将“绿色空间+康体服务功能”结合,将口袋公园等与康体步道、康体设施等融合,提供适老化功能体验,彰显出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绿色空间服务品质。三是与商业商务功能复合。如渝中区十八梯社区、较场口社区等商业潜力区域,应当结合整体多级生活圈叠加“绿色空间+休闲餐饮”“绿色空间+新零售”等功能,丰富整体区域商业氛围,让老旧城区“活”起来;在渝中区主要文化展示区域附近增加“绿色空间+文化展示”,增设文化展板、装饰文化设施、景观小品等,提炼本地特色文化艺术,拓展该地文化场景参与需求,引导更多人群参与,丰富场地文化性;应结合城市更新,发展“绿色空间+智慧导览”等新型功能,依托自身资源,打造可观游、可停留、可感知的高品质绿色城市客厅,进一步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

6/结语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老旧城区绿色空间拓展案例经验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梳理出现状绿色空间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三个方面的问题,针对绿色空间高需低供区域,从存量挖掘、平面延展、立体增绿、复合利用四个方面并提出绿色空间拓展策略,为老旧城区城市更新和绿化改造提供重要思路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以昌华涌为例[J].梁惠兰;佘美萱;练东鑫;赵晓铭.广东园林,2017(01).

[2]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构建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曹海涛.建筑与文化,2016(07).

[3]三亚“双修”“双城”综合试点的实践与成效[J].建文.城乡建设,2016(06).

[4]基于雨水渗透利用的公园绿地地形微改造设计[J].李涵;裘鸿菲.南方建筑,2015(06).

[5]“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J].张磊.城市发展研究,2015(12).

[6]南汇生态专项绿地改造更新实践——以生态专项NB地块为例[J].刘宏彬.上海农业科技,2015(06).

[7]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改造设计的探讨——以榆次火车站广场更行改造设计为例[J].苏丽萍.中外建筑,2015(11).

[8]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J].王世福;沈爽婷.城市规划学刊,2015(03).

[9]历史文化名城改造中城市更新概念的衍生、想象和认知局限性——以佛山岭南天地“三旧”改造为案例[J].杨俭波;李凡;黄维.热带地理,2015(02).

[10]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研究综述[J].郝晓斌;章明卓.山西建筑,2014(35).

[11]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导则编制探索——以杭州老城区为例[J].华芳;王沈玉.城市规划,2013(06).

[12]保留·重构:再生——新疆喀什老城区的改造与更新[J].宋辉;王小东.城市规划,2013(01).

[13]老社区的绿地环境景观改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彭星;肖云;朱雯雯.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14]佘美萱,李敏.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拓展途径研究——以澳门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03):161-166.DOI:10.13428/j.cnki.fjlk.2014.03.036.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