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文化价值的重塑——以重庆市戴家巷城市更新项目为例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城镇化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阶段。对于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以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2021年末,重庆的城镇化率已达到70.3%,居中西部前列,已处于聚焦挖掘存量资源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也成为了提升重庆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
重庆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从史前时代到巴族巴国的建立;从秦汉时期巴郡分置,到两宋时期经济崛起;从明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与重庆被迫开埠,到抗战时期中国的战时首都与抗日民主力量的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城市的发展与重庆直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无形当中渗透到重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得重庆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形态。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智慧城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2022重庆城市更新发展报告》中指出,活化呈现城市基因是传承城市历史记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的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寻求本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并注重以文化赋能,传承城市文脉,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表现。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由此,重塑下的传统文化才能延续持久不断的活力。
笔者和团队曾参与重庆市戴家巷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对传统文化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感悟颇深。本文试从分析项目背景,厘定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思路三个角度,通过对重庆文化的深入研读,地域特色的深入探索,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最终完成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力求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与城市更新建设的融合,让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当下城市生活。
1/项目背景分析
1.1项目现状:戴家巷老街区是指从临江路及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的背街小巷通往的住宅区,占地面积约45亩。这里的楼宇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70~90年代,大部分房屋由于屋面漏水、管网不畅、立面破败等突出问题,变成市中心的破旧棚户区。这里的街巷尺度逼仄、乱搭乱建,有消防隐患,也被政府评价为“影响市容市貌”的存在。除了住宅片区,戴家巷楼宇所在的临江路段与滨江路段还有着近60米的高差,有着悬崖峭壁且没有通行的道路,居民出行十分不便。戴家巷的人群画像相对复杂,由于该街区规划布局不合理,生活舒适度不够导致原住民的大量搬迁,入住率及消费人群品质都不算高。在未改造之前,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一个破旧老城区来看,并没有深入挖掘的动力,在这些条件背后也可以透视出戴家巷在改造前的场景不太乐观。
1.2项目优势
1.2.1区域位置优越。戴家巷街区距离核心商圈近,距离解放碑中心仅400米,和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仅一条马路之隔,又紧挨着人流量巨大的洪崖洞景区,离重庆渝北区的两个核心地铁站(临江门站、小什字站)也比较近,地理位置优越。
1.2.2城市文化景观独特。戴家巷街区拥有川东特色的吊脚楼景观资源,以及崖壁栈道的独特景观风貌,颇有《蜀道难》所描绘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风味,是当之无愧的重庆奇观。面对嘉陵江,依山傍水的重庆特有山水城市格局在该区域尤其明显,如何从背街的小巷变为城市的“立面”,需要凸显这一城市文化景观。
1.2.3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戴家巷是渝中特色老街区之一,清康熙初年,因多戴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历史上的戴家巷因紧邻码头而成为一片热闹的商贾往来之地,也是各界人士聚集的主要活动区域。同时该区域也是重庆老城墙遗址所在地,以及抗战遗址所在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价值的重塑将利于重庆寻找自己的城市名片,在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历史传承、区域发展、时代精神,重塑本土城市区域景观的设计风格,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打造自己的城市灵魂。
2/设计原则厘定
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采取了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政府+居民”共同实施的模式。通过对戴家巷这一区域文化价值的梳理和对宏观政策与戴家巷区域发展的分析,规划设计团队明确了思路:通过老旧社区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设、商业空间更新改造等方式,把本次规划区域打造成为古城墙历史文化的展示之窗、重庆山地城市文化景观的旅游体验之地、老重庆人民“新城市阳台”的文化名片。对此,笔者与团队确定了以下设计原则:
2.1古城墙遗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原则
“明洪武四年(1371年),戴家巷城墙始建。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格局,也就是后来人们常称的“重庆城”。近三百年后,因张献忠及其余部、明军、清军反复争夺攻打,城垣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下令修筑城墙,其中一段城墙,因多戴姓人家居住而得名……1927年,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主持成立了新市区管理局。为拓展重庆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扩建以及市政建设,老重庆城墙不幸被打破,东水门一段却得以幸存。新中国成立后,老城墙渐渐绝迹于闹市,几乎没有人关心它们的存在,直到2012年拆迁开始,才逐渐漏出越来越多的城墙根基。”[1]
始建到今天,戴家巷古城墙已有650余年历史。通过梳理戴家巷古城墙历史,项目组明确了设计原则:以古城墙遗址文化传承与保护为原则,梳理古城墙遗址周边环境,打造城墙周边沿江步道,使人们在行走间与老重庆城墙对话,将古城墙历史印刻入现代人的记忆中。
2.2巴渝山水城市景观文化延续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体现系统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园林新构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相继展开了“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2]
重庆戴家巷街区地处嘉陵江和长江两江交汇的区域,具有独特的江城山城风貌。清光绪年间《重庆府治全图》列举“古巴渝十二景”,其中“洪崖滴翠”即在这一区域附近。这里气候环境温和,自然文化、城市景观文化资源丰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包括戴家巷街区在内的洪崖洞一线形成了当今从江北看过来的山水城市画卷。
项目组实地调研,充分研究,认为这种独特的山水城市格局应得到保留,甚至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和规划,展开山水城市画卷,形成独特的山地城市旅游体验。
2.3重庆近现代城市市民文化印记重现的原则
正如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说“我们的感情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能被激动”,一个城市始终是处于发展的动态之中的,城市景观也是如此。伴随着社会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城市社区也在不断提升并适应当今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洪崖洞的辉煌是靠精致建筑搭建起来的,那么戴家巷就是逐渐生长起来的。无数次修建的叠加与覆盖,每一次都顺应着不同的时代。原有的印记自然存留,新生的痕迹蓬勃生长,于是有了如今的戴家巷。”[3]正如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所说,做城市更新,应该“保留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和地方特色,保留原在居民对这片土地和居住地的生活情感。”保留城市的记忆,让不同时代的文化进行融合,让不同时代的城市文化印记延续在这个街区也尤为重要。
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了解到戴家巷的居民们对这一区域拥有很浓厚的情感,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遍布街巷的各个角落,那么如何重现时代印记,盘活社区资源,让“都市怀旧人文老街”成为戴家巷新的城市名片,同时极大地改善该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要思考的方向。
3/完善设计思路
通过设计原则的厘定,项目组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通过“历史重庆”“山水重庆”“烟火重庆”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整个区域的文化景观,完成戴家巷街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重塑。
3.1历史重庆——与古城墙对话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拆除和重建,城市的保护也不是将“古城墙”视为一个与环境隔绝的事物,而应该构建与之对话的载体,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在重庆的城市更新中不断融合。只有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城市环境,准确把握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内涵,才能有序推动城市更新。
设计团队通过考察调研,决定采取修复为主、立体呈现的方式,将临江一面的古城墙展现出来。遵从城墙的现状和历史真实性,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修筑,对墙体坍塌处、墙体裂缝处加固,按照古城墙砖的砌筑方式进行修复,做好排水设施,进行绿化处理,力求展现重庆古城墙的发展变化。
同时景观改造充分考虑园林层次以及人与景观的联系和互动,新建了一组崖壁步道,并在顶端用一条悬空栈道与城墙平行连接,高低错落的景观使采光问题得到解决。在配置植物时,按照细梳理、重保留、提层次的基本原则,剔除杂树,尽可能保留峭壁黄葛树与断崖交相呼应的关系,在树荫下设置停留休息空间,让人们在栈道行走中抚触古城墙历史的印记,回顾重庆那段建城的历史,与古城墙对话。
3.2山水重庆——与山水景观共生
重庆的城市景观文化历史悠久,古代的文人墨客对重庆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不断进行思想凝炼,赋予神韵,相继形成了明代的“渝城八景”、清代的“巴渝十二景”以及现代的“新巴渝十二景”。重庆特有的山水城市格局在戴家巷街区尤为突出,形成以洪崖洞延绵而来的一整个山水城市图卷。
为了将这一山水城市景观文化延续下去,项目组充分利用地势特征,在戴家巷靠近滨江路的悬崖峭壁上塑造了一个重庆特色的崖壁步道。新建的崖壁步道采用“Z”字型,逐渐向下蜿蜒,在步道的中部加入川东特色建筑吊脚楼,传统川东建筑典型构件的肌理,门窗、屋顶及细部处理都体现了本土文化特色。步道中的飞仙岩石、酒金陡坡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形成了一个个可供行人驻足瞰江的处所,放缓了山地行走的步奏,留下最绵长的停留节奏,让行人能够轻松地体验崖壁栈道的特色。危岩治理与建设采取不封闭不破坏大面积绿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崖壁退台空间,以种植箱的方式解决场地缺乏土壤的问题;在清理后的裸露崖壁上,补种爬藤、垂吊类植物,弱化立面;在原生灌木丛的基础上,增加中间层次,以绿色为基调,增加三角梅、鸡爪槭等小型色叶树和花乔,形成一幅四季变化的壁画景观。
在保留了老吊脚楼、洪崖城墙这些城市地域景观的基础上,项目组又在步道的底端修建了戴家巷的新入口。高大的树木、中等的灌木和低矮的地被,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丰富的层次感,与山城步道相呼应。运用孤植的配置方式,在入口的焦点位置布置树形优美、姿态独特、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利用靠近洪崖洞的地理优势,将戴家巷街区从被人忽视的“背巷”转身成为山水客厅的“门面”,从而达到引流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不仅链接了重庆高度差60米左右的上半城和下半城,也达成了串联戴家巷街区与洪崖洞景区的目的,让城市当下的车水马龙与从前的安静悠然在眼前交错,步道看似曲折,却形成了独特的重庆山地旅游体验场景。
3.3烟火重庆——与城市记忆共鸣
戴家巷街巷改造部分,保留城市市民文化的形态,是一系列更新的出发点。重庆市民生活的烟火气就是重换新生的伏笔。
项目组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将临江路的入口打开,让戴家巷不再是背街的区域。将戴家巷挨着临江路的危房推倒,搭建新的公共空间,也引入新的主步行入口。这样的操作使得戴家巷在人流量极大的临江路上有了一个可以展示的立面。现代“集装箱”商业建筑等时尚元素的引入,传统“老虎灶”等人文场景的再现,为戴家巷老街区入口的活化利用增添了亮点,体现了传统市井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交融。
街巷内部的更新,遵循再现的原则。借黄葛树根的意象回应建筑文脉与重庆城市地域特色;80年代的小门面带来满满的童年回忆;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复还原原楼的结构和基调,保留建筑色彩和部件,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系统,各种活动在发生时可以相互渗透、互为景观,传达一种“社区生活即是风景,日常活动即是文化”的理念。“都市怀旧人文老街”已成为戴家巷街区的新城市名片,感受老重庆的渝味生活如今也成为人们游览戴家巷街区的主要体验之一。
城墙沿线休憩区将现代生活方式引入。“在新建建筑之外,戴家巷更为独特的就是在保留原有生活气质的同时,聚集了一圈独立业态,渲染了温情又时尚的氛围感。在崖边的盒子一旁的城墙瞰江休憩区道路是日常的场景重现,也是用70~80年代的生活场景拼贴出来的城市记忆。而整齐的标识、店招、灯光、公共艺术的配合,又让街道影像没那么家常随意。氛围感的凝聚不仅需要更多有类似风格、独立的品牌聚集,很多独立品牌都凑在一起来开店,共享戴家巷隔栏远眺嘉陵江的开阔风光。”[4]
同时,由于街巷区本身给我们预留可打造的绿化空间较少,因此主要以商业空间的理念来打造。手法上做到简洁干净,保留现有大树的情况下,亮出通透的商业界面,同时结合商铺自身特点,以精致花箱、树箱点缀,突出品质和情调;在居民楼间,利用植物创造出蜿蜒曲折或直接明了的动线,影响人们在巷子中的流动和停留;保留黄葛树,并与店面招牌结合,形成特有的社区封面。
“戴家巷的更新相比于大型更新项目拆迁、建设、卖地等寻求经济平衡的模式更像是一场微小的手术,偏向于‘人的尺度’的收缩感,也更在意‘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快节奏到慢生活’。业态的更新虽没有什么全国驰名的品牌加持,却走出了贴切温暖的生活化路线。”[5]街区公共空间的打造,使居民休闲交流的场所更加舒适;崖壁步道的连通及改造,使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外部环境的提升,临崖经济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文化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活力。
“历史重庆”“山水重庆”“烟火重庆”,无论是哪种形态的文化,都给戴家巷街区的新生提供了可能。正是将更新区域文化进行深入的梳理并再造赋能,才能形成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不同的体验,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符号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才能得以彰显。
4/城市更新与文化重塑的思考体会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耀眼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虽然无形,但对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通过一系列城市项目规划实践,我们认为,必须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找到自身的历史、文化定位,并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在充分与各地自然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彰显文化自信,让人们记得住古老华夏民族的“根”,由此,传统文化才能散发出永续不断的持久魅力。同时,城市与文化又是一个不断联动和发展的有机整体,新时代的人们带着文化自信和精神归属感传承着古代文明,同时他们也在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创造新的文化。城市更新最终的目的是将文化服务于人们,让人们在记住历史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新的文化印记,让人们在城市更新中成为源源不断的文化传递者,同时更是文化的践行和创造者,由此,城市更新和文化重塑才能真正统一起来并呈现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也是我们规划设计者的初心。
参考文献:
[1]莲子.如果城墙会说话,650年悬崖上的戴家巷更新记[J].城市地理,2023(1):65.
[2]陈兰.重庆园林的山水特色与景观功能[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6.
[3]莲子.如果城墙会说话,650年悬崖上的戴家巷更新记[J].城市地理,2023(1):65.
[4]戴晓天.重庆戴家巷:如何因地制宜给街区微整形[J].城市开发,2022(8):74.
[5]戴晓天.重庆戴家巷:如何因地制宜给街区微整形[J].城市开发,2022(8):72.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主办: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重庆立意园林咨询有限公司
- 学会电话:(023)68801472 63673736 63673738 63892447QQ:944865067
- 地址:重庆菜袁路205号世纪花城A栋3楼
- 渝ICP备11002947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