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唤醒沉睡的“绿色银行”

作者: 衢州日报 记者 周芸 通讯员 蒋淳振 实习生 蓝丹然 时间:2025-2-27 阅读次数:362

2月17日,常山县芳村镇园区新村,起伏的山地上,常山县油茶产业扩面提质示范项目种植基地施工现场一片忙碌。记者与种植户朱水土一同来到这里,亲眼见证油茶产业焕新的火热场景。

  在刚经翻整的地块里,工人正弯腰精心疏土,种下新品种油茶树苗。初春的山坡虽有些崎岖难行,但新铺设的水管已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延伸到新老油茶树间,像是给这片山林注入了新的生机脉络。放眼望去,规划好的带状、块状油茶树种植区,格外壮观有序。项目工作人员拿着无人机拍摄的基地俯瞰图,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看,经过规划后的油茶树林,不仅排列有方,以后长势肯定也差不了。”

  朱水土望着眼前连片梯田,感慨万千:“以前这油茶林,东一块西一块,品种乱,管理也跟不上,一亩地也就收10公斤左右茶籽。”作为第一批完成扩面提质示范改造的种植大户,他承包的2000多亩油茶林,去年11月迎来大变身。杂乱的老茶树被有序疏伐,县里统一培育的高产新品种取而代之,林间还布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和作业通道。

  常山县是浙江油茶主产区之一,部分油茶林因树龄长、品种杂、管理弱,一直处于低产状态。2024年,该县启动总投资约1.5亿元的油茶产业扩面提质示范建设项目,计划在7个乡镇改造低效油茶林。芳村镇就承担了9012亩改造任务,涉及13个行政村。这个项目由国家林草局下发奖补资金。

  在海拔300多米的施工片区,芳村镇林技员樊继乐向记者展示项目的“核心武器”——水肥一体化系统。山顶6个蓄水桶和纵横交错的管网,将灌溉和施肥巧妙融合。根据地形、坡度和水源位置,系统能精准调配油茶树所需水肥,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管理、高效利用。

  针对油茶树生长地势的差异,项目采取不同施工方案。地势平缓处,划分为水平带状种植区;陡峭区域,保留块状种植带,同时配套建设1米宽作业通道,把原本分散的地块串联起来。目前,芳村镇已完成两批共7400亩油茶种植基地改造,第三批1612亩正加紧铺设管网。

  在园区新村,改造一半的油茶林基地已展现出新气象。新苗与生长五六年的幼树整齐排列在路旁规划区,不远处,工人正开展新一轮的松土种植。朱水土笑着算了笔账:“项目改造完成后,科学种植,亩产茶籽至少翻番。”随着第三批项目今年收官,这片承载着乡村振兴梦想的油茶林,将真正成为不再沉睡的“绿色银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