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华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科学治理绘就生态画卷
在湘北大地,有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湖南华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它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古洞庭湖的一部分,也是洞庭湖区域候鸟重要栖息地。然而,曾经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片湿地生态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如今,通过科学系统的治理与修复,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湿地生态保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成为湿地保护的典范。
科学施策多维度构建湿地修复体系
湖南华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深知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治理与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施策,通过自然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生态林带建设、植被与栖息地修复以及人工湿地构建等多种科学方法,秉持“师法自然”的理念,全方位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提升。截至目前,已成功修复湿地面积150余公顷,让这片湿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岸线修复现场,记者看到菖蒲、鸢尾沿水岸成片生长,水下轮叶黑藻、苦草舒展,水位较高处的柳树、水杉形成“草本—灌木—乔木”过渡带。“我们用乡土植物固岸,既防水土流失,又给动植物造家。”湿地公园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道,7000米岸线修复中,乔木栽植密度控制在1300—2000株/公顷,每一项指标都经过科学测算。
沿着湖滨行走,一条长、宽20—30米的生态林带格外醒目。林带里混植柳树、枫杨等乡土树种和水杉、池杉等针叶树,不仅成了“天然水土保持带”,还成了村民散步的“氧吧”。
在候鸟栖息地修复区,记者偶遇前来观测的鸟类爱好者陈先生。
“去年新增了29种鸟,我还拍到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他兴奋地展示照片。据介绍,公园在湖汊、浅水区营造50公顷湿地生境,在候鸟集中区修复10公顷栖息地,用鸡婆柳、栾树等构建多层次植被,为鸟类提供安全家园。
针对水污染问题,公园创新构建了2665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先经过强化净化区,再由湿地植物过滤,最后流入稳定池。处理后的水质明显改善,稳定池里鱼虾重现,成了兼具生态与观赏价值的景观带。
项目引领打造湿地治理标杆工程
湿地公园的湿地治理与修复工作,离不开一系列重点项目的有力支撑。这些项目以科学的规划、扎实的实施,成为湿地治理的标杆,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覆盖岸线、植被、栖息地等关键领域,通过系统性措施改善生态基底;东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开展物种调查,建立监测体系,让珍稀动植物有了“保护伞”;东湖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则从源头控污,通过生态拦截、水土保持等,减少污染物入湖。
“以前湖水有点浑浊,现在清亮多了!”正在湖边洗菜的村民笑着说。数据显示,随着清洁小流域项目推进,东湖水质持续优化,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同步改善。
成效显著湿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好了,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湿地公园管理所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治理前后对比图:如今的东湖,鸟类新增29种,鱼类、植物种类显著增加,形成稳定生态链;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去年汛期还有效缓解了周边内涝压力。
生态改善还带动了乡村发展。记者在湿地公园周边看到,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售卖本地特产。“周末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的农家乐周末基本都会满座。”村民赵女士说,湿地成了“聚宝盆”,让大家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
“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修复技术,还会开展科普讲座、生态体验活动,让更多人参与湿地保护。”湿地公园管理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园将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让华容东湖这颗“湘北绿宝石”愈发璀璨,为更多湿地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东湖经验”。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丽虹 通讯员张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主办: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重庆立意园林咨询有限公司
- 学会电话:(023)68801472 63673736 63673738 63892447QQ:944865067
- 地址:重庆菜袁路205号世纪花城A栋3楼
- 渝ICP备11002947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