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建设意见征集收官 市民暖心献策绘就园区新蓝图

作者: 绿色上海 时间:2025-9-26 阅读次数:500

近日,为期半个月的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建设市民线上意见有奖征集圆满落幕。这场旨在倾听民声、汇聚民意的征集活动,收获了众多市民的暖心反馈,字里行间满是对植物园未来发展的期待,为园区后续优化升级注入了鲜活的民生智慧。

从参与人群画像来看,此次受访者呈现出鲜明的“爱植”特征:26—45岁群体占比超七成五,成为建言“主力军”;61.18%的受访者家中有孩子,96.05% 怀揣着对植物的喜爱,更有86.18%的人曾到访园区并给予好评,这份高关注度与高好感度,为意见征集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在植物展示与科普服务的期待上,市民需求清晰而具体。植物品类选择中,珙桐、水杉等珍稀濒危植物以31.58%的支持率领跑,尽显大众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视;展示区域打造上,经济植物区、芳香植物区与四季花卉沉浸式主题园区呼声最高,折射出市民对多元植物景观的向往。科普服务方面,56.25%的受访者希望细化植物科普牌内容,51.64%力挺“组织实地研学”成为园校、园社合作的核心方式,凸显出对深度科普体验的追求。

设施与体验升级的建议同样充满温度。42.43%的人关注座椅与遮阳点位的增设;关于“停车场设施优化”46.38%的需求聚焦遮阴设施;“餐饮体验”方,33.88%的期待指向食品质量提升,每一项建议都紧扣“舒适游园”需求;“文创与活动偏好”上,71.71%的人青睐植物手工DIY套件,83.22%的人热衷植物科普类活动,展现出对园区文化内涵延伸的期待。

在市民自主填写的“金点子”版块,可谓金句频出。科技赋能成为此次征集的亮点。不少市民提出打造“数字孪生植物园”,建议建立高精度植物三维模型,游客通过AR眼镜扫描植物,即可直观查看其内部结构、生长历程与基因信息;更有创意提出开发“云端植物园”平台,参照“数字敦煌”模式,整合植物数据库资源,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开启虚拟游览,科研人员也可在线共享数据。针对园区导览痛点,“AI智能导览小程序”“植物语音解说牌”等建议呼声颇高,市民期待通过扫码获取植物科普、定制游览路线,解决“逛园不知路、见花不识名”的难题。

文化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亦是核心方向。围绕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民俗,市民提议打造“节气主题夜游”,用光影技术讲述植物与节气的故事;有人建议建设“中国植物文化长廊”,将《诗经》《本草纲目》中的植物典故与实景展示结合,让游客在赏花之余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非遗传承也成为创意焦点,不少人期待开设植物染料印染、传统插花等非遗工坊,推出种子盲盒、植物精油等特色文创,让“植物 + 非遗”成为园区新IP。

体验升级类建议则聚焦全年龄段需求。针对亲子家庭,“植物认养计划”“农耕体验区”“儿童自然工坊”等创意备受青睐,市民希望孩子能亲手种植、定期养护,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生长;为满足老年游客需求,“增设遮阴休息区”“优化无障碍通道”“提供语音导览租赁”等建议切实贴心。此外,“感官花园”设计引发关注,有市民提出种植触感特殊的绵毛水苏、香味浓郁的薰衣草,搭配盲文解说牌,让视障群体也能触摸自然、感受花香。

科研与科普联动的创意同样亮眼。市民建议开放“科研众包项目”,鼓励游客拍摄植物花期、昆虫访客等素材上传,为科学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还有人提议建设“未来生态展厅”,通过互动装置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用黑色石碑警示已灭绝植物,传递生态保护重要性。

上海辰山植物园将对这些“金点子”进行系统梳理与可行性论证,逐步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举措。未来,园区将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以市民智慧为底色,持续打造集科研保护、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植物园,让这座“城市绿肺”更具温度与活力。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二维码

会员之家

学会简介 组织机构 团体入会 个人入会